【读书笔记碎片】赵惠文王前期的对外斗争
《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九年,赵梁将,与齐合军攻韩,至鲁关下。及十年,秦自置为西帝。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於魏。秦取梗阳。十二年,赵梁将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
《史记·六国年表》:【(赵武灵王)十六年,吴广入女,生子何,立为惠王后。】
——赵惠文王的王后,也就是著名的赵威后,是齐女。什么时候嫁到赵国来就不清楚了。据《六国年表》载,赵惠文王何生于赵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赵惠文王九年(公元前290年),刚好20岁。此时的赵国,还是奉阳君李兑专权。
沙丘宫变,赵武灵王的铁杆忠臣被赵章叛乱势力杀死,公子成、李兑等人代表邯郸势力平叛,拥护年少的赵惠文王,却又把赵武灵王逼得活活饿死。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年事已高的宗室元老,所以摄政时间不长,大权落到了奉阳君李兑手中。赵国与齐国合作攻韩,是沙丘宫变之后的事情。韩国曾经在赵武灵王时期是赵国盟友,可是赵惠文王的哥哥兼死敌故太子赵章的母家就是韩国。赵国与韩国的关系可能就是由此变冷的。
赵惠文王十年,秦昭王和齐湣王互尊对方为东帝、西帝(一个意图是夹击赵国),但很快被假装为齐国效力的燕国大间谍苏秦破解。齐国转而联合赵国权臣李兑合纵攻秦。然而赵国在合纵攻秦中没得到什么好处,齐、韩、魏等国各怀鬼胎,各自私下与秦国单独媾和。
次年,赵国派人联合魏国攻打宋国,此举无疑激化了齐赵矛盾。因为齐湣王一直心心念念要吞并淮北的宋国,并因此与同样希望占领宋地的魏、韩、楚产生矛盾。与此同时,秦国攻赵国,取梗阳(在太原郡,晋阳方向,离邯郸和代郡都远得很)。自从赵武灵王护送秦昭王回归即位以来,这还是秦国第一次攻打赵国,为了报复去年赵国跟着齐国合纵攻秦。
赵国实力是七雄第三,上三雄中最弱的一环,自然是不能学楚国同时得罪东齐西秦,必须拉一个打一个。这一年赵国的外交方针急剧变化,恐怕奉阳君李兑没有好果子吃。在合纵攻秦中劳而无功,而秦国攻赵施压,也给二十出头的赵惠文王一个罢黜权臣收回大权的契机。亲齐抗秦派大臣应该是失势了,联秦抗齐派大臣崛起。
(这里可能隐藏着一个事件,沙丘宫变时从赵国出走的燕国的名将乐毅,来赵国重新缔结燕赵同盟。这无疑对赵惠文王的外交方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曾经与齐军合作攻韩的赵梁,转而攻打齐国。不知道这个赵梁是大领导指哪打哪,还是跟跟齐将协同作战时结下了梁子,还是他要跟赵惠文王表忠心。反正他是带兵去打齐国了。可能是打得不够狠,赵惠文王次年又派韩徐为将,继续攻齐。秦国大致也在韩徐攻齐时派齐人蒙骜攻齐。对,就是蒙恬他爷爷。蒙骜攻齐拔九城,而赵将韩徐攻齐的结果记载不详,可能没输,但八成是战果不大。
赵惠文王选择联秦抗齐,重组他爹那时的燕赵秦联盟,绝对不是战略失误,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他很清楚,秦赵两国此时的接壤面积不如齐赵的接壤面积大,而且秦赵边境都是易守难攻的地形,赵齐边境却是被黄河划分的华北平原。赵国灭中山、并诸胡之后,向北方扩张的潜力已经没多少了,必然要回头争霸中原。秦昭王跋扈好战,齐湣王也跋扈好战,可咸阳离邯郸远,临淄离邯郸近,哪个的直接威胁更大,不言自明。
这个阶段的赵惠文王还年轻,不是很成熟,也不像他爸那么有办法。
他爸的外交战略大手笔,把群雄耍得团团转,满心要找齐国报血仇的燕昭王也是赵武灵王的闲子,乐毅年轻时差点被举荐给赵武灵王重用,可惜了。赵武灵王促成的燕赵秦同盟,大体上都按照有利于赵国发展的路径运行。尽管赵国不如秦国强,可赵武灵王成功利用秦与韩魏齐楚的矛盾,让赵国实际上在背后掌握着燕赵秦同盟的主导权。
到了赵惠文王这时,秦昭王和燕昭王都成了老练大叔。赵国有赵武灵王打下的底子,军队战力已经上升到第二,仅次于秦军,比师老兵疲的齐军都强。但在战略头脑方面,秦国不用说,破坏平衡的人物汇聚。燕国有苏秦、乐毅两大战略家,一个对齐国进行战略误导搞得诸侯叛齐、齐军疲惫,一个把齐国得罪的诸侯串联起来组建联军。赵国缺乏这种一流战略家,兼任赵国相国(应该写作“相邦”)的乐毅因此成为主导赵惠文王君臣的灵魂人物。这也为后来乐毅回归赵国埋下伏笔。
总之,赵惠文王带着赵国参与燕昭王君臣策划的瓜分齐国大计。他的要价也不低,支持燕国吞并齐国胶东地区,但齐国济西地区归赵国。当然,具体还得看打得怎么样。
众所周知,乐毅指挥燕、赵、秦、魏、韩五国之师大破齐军,攻入齐都临淄。随后列国各自攻打自己想要的地盘。齐国临淄及胶东地区,还有泰山以南都成了燕军席卷之地。赵国则专注于攻略齐国在济水以西、黄河以东的地盘。
这一票干得很大,赚得也很多。燕赵同盟还是有默契的,没有因为对方势力大增而反目成仇。不过,燕赵秦同盟很快就要瓦解了,赵国与秦国的矛盾因为魏国而迅速激化。赵惠文王即将进入那个“成语典故”高度集中的阶段。
先记这么多。下回聊一聊,赵惠文王跟他爸在对付秦国方面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形成有主观原因,但客观原因也不能忽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