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然科普
关于基因,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些

关于基因,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些

作者: FanlyLee | 来源:发表于2020-10-20 16:31 被阅读0次

    第一要则是不能欺骗自己,而自己正是那个最容易被愚弄的人。-理查德·费曼


    利用NDA预测未来是进行了一个世纪的遗传学研究,也是理解究竟是什么塑造了我们之后所抵达的科技高峰。当心理学在20世纪初成为一门科学时,它主要关注的是影响环境的环境因素。

    环境决定论,即认为我们所接触和学习的东西塑造了我们,这一观点几十年来主导着心理学领域。从弗洛伊德开始,家庭环境或者后天培养被认为是塑造我们的关键因素。

    直到20世纪60年代,遗传学家才开始挑战这种观点。从心理疾病到心智能力,这些心理特征显然存在家系的共性。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家族形似性可能是由自然因素或遗传导致的,而不仅仅是后天培养,因为孩子与父母具有50%的遗传相似性。

    这就是我们之前的文章《原生家庭论,不过是一场误会罢了》力图阐述的,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几乎是零。

    今天,我们继续聊聊相关话题,关于基因,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些。

    01

    基因不是命运

    如果你听说现在有一种能够预测命运的新设备,它标榜自己可以预测抑郁、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以及在学业上能取得的成就,你会怎么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预言你的命运,而且是绝对可靠且毫无偏见的。哦,对了,它的价格只有100英镑。

    这个“算命先生”就是NDA。

    我把它视为行为遗传学家罗伯特·普罗明(Robert Plomin)对NDA的定义,一个非常俏皮的解释。(哈哈笑)

    我们来举两个例子。

    案例#1

    体重的遗传力为0.7,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体重是多少,有70%因素是你的父母遗传给你的。

    如今的社会,对人的外形有着“变态”的要求,尤其是对女性,似乎每个女生天生就应该拥有模特般的身材,才值得被爱。这种社会风气,造成很多人的焦虑,甚至自我怀疑。每个人都想瘦成一道闪电。各种减肥产品终于有了大肆宣传的借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我们也要尊重客观事实。对于那些本来就偏胖体制的家庭而言,疯狂减肥,无疑是在“自杀”。健康永远应该是第一顺位。

    如果我们非常清楚这是先天的缺陷,是否不要钻牛角尖去改变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是,从另外一个方向,去挖掘自己的独特性。

    传统的教育理念,一直鼓励我们去补短板,殊不知这错的离谱。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不要浪费时间去补自己的短板,而是应该把自己的长板发挥到极致。

    我们应该认识并尊重遗传对个体差异的巨大影响,而不是指责他人或自己的缺陷,这可以使我们从遗传的角度更好地接受甚至享受我们是谁,并且由内而外地切实感受舒适和自在。

    案例#2

    学业成就的遗传力为0.6,是的,你没看错,你在学业方面能够取得多少成就,有60%取决于父母的遗传。

    这里,需要从两个方面说说。

    一方面,对于父母,要清楚地知道,你们的小孩今天的学习情况,是你们遗传的,如果他们的成绩不是那么理想,请先不要去谴责小孩子,而要接受这种先天的劣势。父母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要求孩子,不要透过几本“育儿经”,就好像如获至宝,照着书本养孩子。

    残酷的社会竞争,也让父母绞尽脑汁想要给自己的小孩,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种焦虑状态也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小孩子,让小孩形成错觉,必须什么都要“赢”才够优秀。

    共享环境(原生家庭)的影响几乎为零,我们在《原生家庭论,不过是一场误会罢了》已经详细阐述过,这里不再深入探讨。

    另一方面,对于小孩子自身,虽说有60%来自遗传,还有40%的空间可以任你发挥。对你而言,也许成为学霸可能不是一条出路,但并不意味着,在其他领域,你就差人一等,也许你才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我们再次重申,父母很重要,学校很重要,生活经历很重要。但它们对塑造我们成为谁没有影响。DNA是唯一能产生实质性系统差异的因素,占心理特征差异的50%。其余的差异可以归结为没有长期影响的随机环境体验。

    基因不是命运,你可以改变它。只是,遗传力意味着,有些人更容易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并且更难克服这些问题。

    02

    后天的先天性

    后天的先天性的早期例子之一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这些都是生活常规起伏的一部分。

    我们看一下什么是应激性生活事件?

    应激性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是指在生活中,需要作适应性改变的任何环境变故,如改变居住地点,入学或毕业,改换工作或失业,及家庭重要成员的离别、出生和亡故。这类事件可能是致病的必要条件之一,并可提示起病的时间。

    孩子的一切负性情绪及出格行为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各种应激事件在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中也起一定作用,如:转学、父母离异、学习压力过大、被欺负等,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心理异常,具有致病性。

    离婚是一个客观事件的例子,也是导致大多数人压力最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之一。对离婚的一项遗传研究就曾经引起了轰动。在一项涉及1500对成年双胞胎的研究中,同卵双胞胎都离婚的概率要比异卵双胞胎高得多,分别为55%和16%。这表明遗传因素对离婚有可观的影响。

    这项研究并非表明有一种“离婚基因”让一些人像被编码了一样更易于离婚,也没有什么“坏基因”让一些人在稳定的婚姻中前景不佳。随后的研究表明,某些性格特征占遗传因素对离婚影响的1/3。

    令人惊讶的是,当人们更快乐、更积极地投入生活并且更情绪化和冲动时,他们更有可能离婚。这些都是不好的性格特征。事实上,它们可能是最开始使人们愿意进入婚姻的优良特征。

    03

    DNA越来越重要

    伴随着你的成长经历,你认为遗传的影响会变得更大还是更小?

    大多数人通常会猜测“越来越小”。

    人们错误地认为遗传效应从受孕的那一刻起就不会再改变。

    事实上,行为遗传学研究有一个不符合我们直觉的重大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遗传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

    2010年,双胞胎联合研究数据显示,进一步支持了随着年龄增长遗传率会增加。它汇集了来自4个国家的11000对双胞胎的智力数据,这是一个比以往所有研究的总和更大的样本。这些研究发现,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再到青年期(成年早期),智力的遗传率显著增加,从40%增加到55%,再到65%。

    2013年,一项汇集所有关于智力的双胞胎和领养研究结果的元分析证实了遗传率随着发育而增加。成年期遗传率持续增加,至65岁时遗传率增加至约80%。

    智力的遗传率约为50%,这是对所有年龄段的研究的平均值。智力的遗传率从婴儿期的20%增加到儿童期的40%,再到成年期的60%,这样的显著提高使得它有异于其他遗传率几乎不随发育而变化的特征——最显著的是性格和学业成就。

    有点难以接受,但是,随着我们变老,我们越来越被遗传所塑造。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对于认知能力而言,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将变得越来越像我们的父母。也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常常担心自己变得像父母一样。

    04

    异常是正常的

    有50%的人在一生中可能被诊断出有心理疾病,而20%的人在过去这一年中已经有过心理疾病。患者及其亲友的痛苦及经济成本使心理疾病成为当今世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虽然问题是正常存在的,但心理问题常常被诊断成“要么有,要么无”的疾病。这种非此即彼的心态意味着科学家试图寻找这种疾病的根源——使“我们”与“他们”不同的原因。

    这种观点深深根植于精神病学,它遵循疾病的医学模式,将心理障碍视为一种具有简单并且单一原因的、类似感染的身体疾病。

    遗传研究表明,医学模式是不适用于心理问题的。

    我们所谓的障碍仅仅是相同基因在整个正态分布边缘的影响而已。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基因“作用于”任何心理障碍。相反,我们都有许多与疾病相关的NDA差异,重要的是我们有多少这样的差异。

    我们所谓的心理“疾病/障碍”的遗传原因是在数量上,而不是在质量上,这与其他疾病的类型不同。它是多或少的问题(定量的),而不是有或者没有的问题(定性的)。这看起来是一个神秘的学术问题,但这一发现完全改写了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

    换句话说,没有定性的疾病,只有定量的尺度。

    举个有趣的例子。想象一下,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疾病——巨人症。如果按照身高超过196公分对该病进行确证,那么患病率为1%。已发现的与巨人症相关的NDA差异正好也与个体身高在整个正态分布中的差异有关,无论是矮还是高。关键在于身高及其遗传基础完全呈正态分布,没有异常,只有包含正常极值的正态分布。创建另一个“几乎是巨人”的诊断类别完全无济于事。

    既然身高明显属于连续性特征,为什么我们还要创造巨人症这种疾病?这完全没有意义。针对任何身体、生理或心理问题而创造具有区分度的所谓疾病都是荒谬的。它们仅仅是连续性状的极端值。

    05

    总结

    基因蓝图很重要,但它不是宿命论的借口。

    我们不该因为这些统计学的概率,因为这些用于衡量整个群体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征,而忽略了每个个体的独立性和可能性。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那些不可预见的、“随机的”环境因素到来时,曾经的努力和准备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就人生价值。

    参考资料:

    《基因蓝图》(BLUE PRINT-How DNA Makes Us Who We Are)

    -THE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基因,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vd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