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根本,全民普及,关乎的是每个家庭的荣辱成败。正因为现在教育的平等,握有卓越学识和超人智慧再也不是将侯王相的专利,所有人都有平等享有教育的权利,所有人都能在教育下惠及己身,所以教育的竞争显示出白热化的状态。
为了教育,家长可以为了孩子成绩的优秀显出癫狂的状态,为了教育,教师可以随意驱使位高权重的父母,为了教育,大多考霸放弃正当职业投靠校外补习捞取厚利……育人者、被育者、唯利是图的商人都卷入这股浪潮,推导一出又一出的喋血亲情与商场阳谋。
然国家重视教育,让全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为了让大家无限制的追求功与利,而是为了惠及万代,改善旧时代愚昧落后之民风,让个人拥有其坚实的个人品格和过硬本领,能在这个世界不被任何人愚弄与主宰,能在任何情况下握有一己之长自力更生。教育关乎的是一个新社会的风尚,创建的是一个与旧时代完全不同的新时代,塑造的是一个个铁骨铮铮有担担的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但,这是教育制定者的初衷,却在现实中被众人的名利欲蒙瞎了眼睛,让现行的教育滑向了恶性竞争的边缘。优秀生源、优秀师资都成了抢夺的对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闻血而动的苍蝇都在这一场战争中逐利而为。
身在其中的每一员,优秀的或平庸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在这一场战争中保持平静,教育,几乎成了全民焦虑。然回归教育的本质,我们思考过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吗?如何才算是教育吗?该如何从事教育吗?
也许基于从众心理、群体效应,我们从未思及此,只是看别人都参与,害怕自己独自落下到时候分不到一点羹,而不遗余力的加入战争。但这一切,无限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教师的职业压力、孩子的心理负担,每一个人似乎都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原本都不该如此啊!
《教育的本质》出自英雄与狗熊兼具的学子、全国知名校长、资深家庭教育专家、两个孩子的父亲的陈钱林,他从一个受教育者到一个教育者,再到一个教育方式的制定者,他从一个学子到一个老师,再到一个家长,全方位阐述了教育、教学及教育的本质。
教是方法,育是方针,教育的本质是起点也该是终点。教育是为了创建一个想要的社会,宣扬一种先进的思想,塑造一个个独立而又开放的人格,所以教育的终点必达到这个目的,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败。
孔子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私学,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他一生困苦未获取显要功名,然后人感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见思想的火光远比个人的功名重要,多少王侯将相迭代湮灭,但文化的火种薪火相传,在忽明忽暗中闪烁,也终于迎来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然教育惠及万民,始为沟通,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听见别人说了什么,听懂别人说了什么,以便自己的心灵能做出应答;后为行动,因为教育让我们听懂看懂之后会使我们更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样做;终为思想,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之后的那么一点点感悟。
我们终其一生要追寻的,无非是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或许我们一生也无法弄清楚这三个问题,但教育就是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去生活,在一天天流逝的日子中去顿悟,在一次次或悲或喜的际遇中去找寻。
如若不然,我们活得和畜生岂能两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人和物都具备的本能,如果我们总是被本能驱使,那我们又何必为人?所以,教育,让我们逃出自然囫囵的限制,可以让我们活得更自由。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陈钱林指出,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自然属性对应的就是自然人,是一个生命体,有满足生命存在的各种需求,也就是说一个人首先必须存在。但为了保持一个人必须存在的各种自利行为,往往会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损害别人的利益和个人的内在,教育就是要在尊重个人需要的同时,砍除掉个人过多的贪欲、杂念,以及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社会属性对应的是社会人,人是群居动物,失去了他人,个人是无意义的。因为人活着,就是活给别人看的,没有了他人,他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了。但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往往矛盾重重,很多时候都是想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连对最亲密的人也经常是把“打死、骂死”挂在嘴边,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性,必然要得到教化才能够与他人和谐共存。
精神属性对应的是精神人,精神人是把自己对这世界的所思所想,把自己这活过的一生遇到的死结想通,然后形成一套可以面对世界、解决死结的方法。然而,这一套方法的形成,必须依仗各种知识工具,而各种知识工具必须倚靠教育才可习得。
教育不仅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思想的宣传与锤炼,现在人人可以获得教育的机会,但并非人人都能从教育中获益。究其原因,是功利之心蒙蔽了他们的心智,使他们握得住一时财富,掌得了一技之长,却无法掌控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让他们在幸福中患得患失而终无法觉察到幸福的存在。
最后,问你一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让你成为你,让你生活在你想要的美好社会中幸福着。如果你觉得这一切还远未达到,你就可以先让自己到达,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