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作者: 云朵_从竹 | 来源:发表于2024-03-26 21:52 被阅读0次

    今天刷短视频的时候,刷到了关于敦煌的视频。视频标题是“体验一次沙漠万人演唱会。在鸣沙山脚下,月牙泉边,感受大西北独有的浪漫。”配的歌曲是刘若英的后来。我被震撼到了,视频中有万人聚集在敦煌。这些人由黄昏到夜色酒满月牙泉,到了夜晚,灯光展示出一个月牙的形状,真的特别漂亮。

    很早就喜欢敦煌,先知道敦煌才了解的甘肃。我曾经听李蕾讲过樊锦诗写的《我心归处是敦煌》。那个时候是我对敦煌第一次感兴趣,之前听说的敦煌都是在历史书中听到的。但是听过这本书后,我开始认真的思考,那些壁画和彩塑所营造的佛国世界究竟是什么面目?在这条路上,丝绸之路、莫高窟担负着什么样的使命呢?这些洞窟最初是由谁建立的呢?我相认这些问题不止是樊锦诗老师提出来的,也许是千百年来的人们一直追寻的答案,后世的人们也会一直的探讨这些问题。

    现在很多人喜欢敦煌、去敦煌游玩,大部分是被她那大漠孤烟直的景色所震撼。当然喜欢莫高窟壁画的当然也有很多,还有那里的佛相,都是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

    我想,此生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敦煌。我想自己亲自去看一看那些壁画,当初是谁雕塑的,为什么在西北的敦煌营造了这样一片佛国?可能,我去了也找不到答案。但是我可以感受一下,感受一下一千多年前的雕刻人站在那里雕刻这些壁画时的心情。他们会不会知道当初他们或有意或无意留下的作品能传承千年不灭,在千百年后仍然闪耀着文化传承的光芒。

    其实,对于敦煌文化我了解的也不多。我记得在一本历史书箱中我曾看到过一段介绍敦煌的内容。敦煌文化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外来文化,至少不是正统的中原文化。只记得这么多了,所以我打算一会就去买一本关于敦煌的书,我要深入的了解一下敦煌文化。不过,现在的敦煌文化却是中华文化中很有特色一脉,正是她的这种特色文化,所以敦煌才吸引了那么多的文化学者去保护敦煌;才让那么多的游人去敦煌打卡,敦煌才能够发展的更好。

    我去网上淘了一圈,发现关于敦煌壁画的书籍特别多,但是介绍敦煌历史的不多。其中有常沙娜的书《永远的敦煌》、余秋雨老师的《从敦煌到平遥》等等。其实,关于敦煌的书真的不少,但是壁画居多。我是不太懂画的,对于艺术更是一点细胞都没有。所以壁画对于我来说作用不大。所以,如果我真的去了敦煌,到了现场观看一下壁画,那是值得的,可是书中的壁画还是算了吧。我想知道的是敦煌的历史,还有到底是什么人在敦煌这个地方留下了莫高窟里所有的壁画。

    我决定继续找关于敦煌的书,关于敦煌的文化。说不定研究明白了敦煌,可以让文化的历史改写,让我们中西文化交融。

    现在的甘肃出名了,青海也出名了。茶卡盐湖、青海湖、七彩丹霞、雅丹魔鬼城、嘉峪关、鸣沙山月牙泉等等,现在都成了游人们的热门打卡地。所以我才在短视频上看到了鸣沙山的月月牙泉,才引得我去找关于敦煌的一些内容。

    我之前听过一些人总结,现在的旅游变成了吃吃、喝喝、拍照,已经没有多少人对文化感兴趣了。看古代人的游学,特别有感慨。那些著名的文人们去游学是真的为了游、为了学,不像现在的人们只有游而丢了学了。

    唐朝的诗人们都爱提诗。比如著的《登幽州台歌》,就是陈子昂登上幽州(现北京)台而作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想在黄鹤楼上提诗,但是当他看到崔顥提的诗后,只是叹息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题诗在上头。然后默默的离开了。后来李白终生不忘黄鹤楼,写了很多关于黄鹤楼的诗句。这就是中国唐代的诗人的杰出代表。

    到了宋代,文人们更是受重视。比较出名的就是苏东坡了。他一生多次被贬谪,所以他所到的地方也非常的多,最远的是现今的海南岛。在他一生被贬谪的过程中,有几道特别有名的作品,都是关于三国时的赤壁的。看着曾经的古战场,如今只剩下残墙断壁,再加上自身的遭遇,他先后做了前后赤壁赋。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文人们,凡是经过一个地点,他们都要怀古、咏古。而不是像现在的们,拍照、吃饭、拍照.....

    我想去旅游,但是至今为止,我去过的地方真的是很有限。我应该庆幸我去的地方还不多,还有机会多了解一些历史,然后再去游玩。14年的时候我去了成都,当然也去游玩了不少地方。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去成峨眉山,我当时还觉得挺遗憾的呢。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去了青城山就不算遗憾了。当时我们去了武侯祠,去了杜甫草堂,去了都江宴,还去了当年地震的遗址,再然后就是吃了,吃了成都的各种小吃。后来又去了重庆,去看了长江。去的时候是晚上,看着苍茫的长江,有些感触,但是并不深。不像现读了论语,那么看到长江时我可能马上就会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是当时没想起这句话,看着滚滚奔涌的江水只是由衷的感慨。

    之后到现在,十年了再也没有走出去那么远游玩过,到是在家里看了很多的书。从书中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再读古人的诗词就能由诗及人了。比如,经过赤壁的苏轼看到断壁残垣就想起了三国战场、想起了羽扇纶巾的周公瑾。再对比自己,华发已生,却无半点功业,所以诗的结尾就成了“一樽还酹江月”。

    要去敦煌,要学历史,要懂文化,要知传承。五千年的文化给了我们足够的底蕴,无论哪里,心归处就是吾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敦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ce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