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的技术》第二章读书心得
这篇主要谈到的是模仿的本质,认为:
差异化有两种,模仿也有两种。那就是产品的模仿与结构的模仿。
如同中医跟师,老师看病开什么方,他就抄什么方。老师开什么药,他就抄什么药。最后开出来一张方子,这张方子就叫产品的模仿。
老师怎么去诊断疾病,他就怎么去诊断疾病。老师跟他这是什么脉 ,他就体会这种脉,老师怎么思考,怎么开出这种药方,他就学习老师怎么思考,怎么开出这种药方,这个就是结构的模仿。
从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出:
一
产品的模仿是非常容易的,只需要老师告诉你有效的方子,辩证的要点在哪里就行。面对病人就可以直接使用。于是医生似乎就可以进行批量化。
在后世的医书中,绝大多数都是这种产品的模仿(方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模仿,即对病、对病因、对证的模仿。
对病就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比如很多古籍,都是这么写的:
头痛,针风池、风府。用某某方,有某症状,加某药。
对病因即见寒去寒,见热清热。
对证即见虚补虚,见实驱实。
如气虚用四君子汤,气陷用补中益气汤。
这三个方面,都是属于产品的模仿(方子),即不用问为什么,只需要告诉你要点在哪,找准后直接使用。
二
结构的模仿,即是思维方式的模仿。在古代的跟师过程中,对于思维方式的塑造,往往需要十来年的时间,而产品(方子)的模仿仅仅需要一年。
结构的模仿是建立在产品的模仿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通俗来说,开出这张药方,是建立在某种模型,思维框架之上的。
比如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就是一个模型。
《伤寒论》的六经模型。
叶天士的温病模型
............
通俗来说,每个明中医背后,都有自身的学术模型。在这种模型的指导下,开出属于自己的产品。
三
从上面两条可以看出,产品与结构之间是相互相成的。对于产品的塑造是很非常容易的,而其结构则非常复杂。常常需要借助范例来进行。
下面来看看《伤寒论》的结构,再看之前看看这个题目:
按照文中给出的答案,这四个产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变质。这个跟《伤寒论》的联系在哪啦?
此时,可以偷换一下概念:
香蕉=发热
半导体=自汗
便利盒饭=恶风
时尚服装=脉缓
那这四个产业的共同特点就是,变质=太阳病。
从方子的角度来看,只要我们收集到发热、自汗、恶风、脉缓这四个症状,就可以直接使用桂枝汤。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收集到这四个症状以后,还需要研究这四个症状是不是有太阳病的共同点。如果没有,服用桂枝汤后疾病就会加重或无效。
从《伤寒论》的原文来看,其研究的主要是结构,即症状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个对临床有什么好处啦?
比如一个病人,因为发烧5天来看病,具有怕风,自汗、脉缓这四个症状。
1、当我们从方子的角度来模仿时,会直接对号入座,开出桂枝汤,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方证对应。
2、当我们从结构的角度来模仿时,会调查这四个症状是不是具有同一性,怎么调查啦?这个病是新病还是旧病,以前有没有其他病,有没有出汗史,什么职业等等。比如这个人有5年的自汗史,你敢用桂枝汤么?而病人来看病,为什么会首先告诉你他发热而不首先告诉你他有5年的自汗史。
综上所述,方子的模仿,属于治疗的模仿。而结构的模仿,属于诊断的模仿。
了解了这两种模仿后,就会发现其中差异。
前者简单实用,时间短,但成就有限且不计后果。
后者成长潜力巨大,但容易流入玄幻而不切实际,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把两者结合起来,缩短时间啦?
答案是有的,这个在于把跟师的过程细化。在技术层面上的模仿比较容易、简单、上手只需要多练就行。
而在结构的模仿上,需要塑造自己的思想模型。
第一种是训练沟通,在训练的过程中会逐渐学会察言观色,听声辩辞,即将中医的四诊综合起来运用。
第二种是模仿你的老师,如果没有老师,就模仿历史人物,多读医生的传记,看看医生怎么说话,怎么看病,怎么处理问题,你就按照他的方式来处理,逐渐学会他们的思维方式。
第三种是养生,从保养自己开始,在保养的过程中,自会有各种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