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大家写作获得正反馈,作为简书合伙人,我与其他几个高权重合伙人一起推行了很多鼓励新人写作的活动。如果你从未加过简书会员,可以找我,首开会员激励入口: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0513321d
原创
现在坐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后面的民间艺人老茶馆写今天的作业。
民间艺人是个3人的男子组合,年纪不小了,一名主唱,还兼吹奏乐,一名弦乐,一名鼓手,负责手鼓。
他们坐在茶馆二楼的阳台上,有时对着街道表演,以招徕顾客;进门是铺着地毯的坐席,墙上的挂毯是那幅十二木卡姆的演出场景。
每有客人进门,他们也会来一支小曲子。这部分地弥补了我没找到“十二木卡姆”演出的遗憾。
我点了一壶48元的茶,坐到阳台上。
今天去了高台民居和喀什博物馆。
到博物馆主要想梳理一下新疆与中原版图的关系,这个明天再写。
现在很庆幸没有错过高台民居。
最早知道喀什的高台民居是因为知道它是奥斯卡获奖电影《追风筝的人》拍摄地,据说因为拍摄期间阿富汉正发生战争,所以很肤浅地把它理解为阿富汗风格的“平替”。
但喀什是独一无二的喀什,即使是风蚀严重的土台、摇摇欲坠的木楼,仍然难掩那种生之热烈和优美。
高台民居在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的黄土高崖上,是维吾尔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主要居民是维吾尔族。
我差点错过是因为去之前随便点开了一个视频,摄影小哥认为这里无人居住,过于破旧,不好“出片”。
事实证明他错了。
高台民居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危房,或者断壁残垣的生土建筑遗址区,保留着最纯正的历史风貌。政府把原有居民迁出,出资修缮。另一部分是部分民居修复改造而成的非遗手艺人的工作区。
但原生态的民居还在,民居中的手艺还在,在我看来,比刚刚修饰完开放的“喀什古城”更原汁原味。
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古城东南侧、老城核心区,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维吾尔名为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
作为沙漠绿洲的喀什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三面环山,可利用资源有限。近水、防晒、防沙、空间利用成为高台民居建筑的核心理念和建筑特色。
近水,高崖下是吐曼河。
防晒,利用木板搭起棚架,架上顶棚遮阳,下面空间宽敞。街巷遮阳则将人们的室内生活向室外延伸, “过街楼”也能提供凉爽的室外楼下空间。西南方向几乎不开窗,东北方向开高侧窗,有利于空气流通的同时阻挡阳光与风沙。
防沙,高墙窄巷,既能通风、带走热量,也能阻挡风沙;主巷、次巷、尽端巷组成的曲折迷宫式的街巷则能避免在巷内形成穿堂风,便于防风固沙。
空间利用,或由于土地有限,或由于维吾尔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喀什地区有着分居不分家的习俗。随着人口的增加,民居从原来的一层平房上加盖一层,甚至二层到三层,最高四层。许多民居相传了七八代人,形成了真正的四世同堂。
而有的住户由于住房面积狭小,会充分利用两家的屋墙,见缝插针地搭建一两间横跨在巷道上的土房,形成了过街楼或半街楼。
巷道狭窄弯曲,而又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在我们看来充满异域风情的故事感,在他们则是真实的家族延续。
世代生活于此的维吾尔族居民,很多是手艺人。
这里有“高崖上的土陶人家”,他家是非遗传承人,店主吐尔逊·肉斯塔木的一家八代都居住在高台民居,他是“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
吐尔逊老人仍在沿用相传了800多年的古老传统方法来制作土陶:地下的千年泥土、木制的脚踏旋转盘,用手捏塑、用草木烧窑。
此外,还有鞋匠、铁匠、帽匠、皮匠、染印花布的艺人、做木陀螺、木摇篮的木匠等等。
这里不仅更好“出片”,而且因为可以走进原生态的民居,触摸到居民的手艺和生活,才让我的喀什之行更有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