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走向创造的境界(七):反思自我

走向创造的境界(七):反思自我

作者: blackhouse | 来源:发表于2018-03-24 00:56 被阅读0次

    前言

    读书的目的在我看来是为了更加了解真实的自己,即道的层次上的内容,而术和器的方面便是其次的辅助,这里不是说术和器不重要,只是当你决定看书的那一刻对于我而言就要探索的更深些罢。所以读完这本书我需要更加完善自己其中的一个部分,即是什么类型,自己在艺术创造能力方面目前是处于哪一个阶段,需要如何将这些内容纳入自己的设计思维或者说是思想体系当中。本文就围以第一个问题为主,穿插解释第二个问题的内容,就不明确的分开了。而第三个问题会单独在下一篇文章中去阐明 。

    我是什么类型

    说到这个问题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在本书当中关于艺术创造力的人格心理的章节所提及的心理类型和创造力的关系中的理智型和情绪型的维度,很直观得就让我联想到自己。当然探讨自己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创作者这个问题也主要是从人格一章节去切入会让行文显得更为自然一些,当然如果要讨论类型这个话题,光光是书中所提到的,认知,情绪,动机也定是要关注的。

    人格二重性

    当然书中仿佛提到了艺术人格和日常人格的区同和相互影响的问题。所以这里先简略提及一下书中是怎么对于艺术人格和创造力的关系展开的描述吧,这样也便于我们较为全面的认识自我人格。

    1.不稳定与稳定

    直到昨天,我才突然向明白一件事情,焦虑是绝对的长时存在的,而不焦虑才是暂时。因此无需围焦虑而感到任何的困扰,如果焦虑来临了,就让它来临,将它引导今艺术创造活动中便可。也明白了所谓的焦虑对于我而言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是从众,不自知的焦虑,只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自身去迫使个人做出改变,这种解决焦虑的方式容易营造出一种假象,就是为了努力而努力,却不知于己有何用处,只知社会皆如此,众人皆如此,文化皆如此,迎头赶上,顺应便罢。这样焦虑就会消除了。然而顺应对于常人来说也许是足够了,但对于艺术家而言只是解决艺术家焦虑的第一步罢了;第二种是自知型焦虑,直到现实与自己所追求的不符,以至于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也较为常见,外在行为在顺应,而内部心理却感到不适,不顺从,内外的矛盾导致一种纠结情绪,这便会引起焦虑或者不安。如果说举个常人的例子,就是在公司工作是如果工作不适合自己,那我是否应该辞职。对于与艺术相关的,可以举一个模特的事例。这是我在ted演讲上看到的一个演讲人讲述自身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内容,她从小因为面容较好而活的了很多常人所享受不到的福利,例如闯了红灯,只要说一句“sorry sir~”,去超商买衣服忘记带钱,别人就会直接送她一条裙子,这完全是因为它是一个纯种的,身材比例完美,肌肤白皙的白人女孩儿。后来当了模特确实有值得让人高兴的事,就是可以穿上最新款式的服装,可以与极富创造力的摄影师,设计师,导演一起工作,呈现出最好的画面感,输出创意十足,美感十足的图片。但是另外一面的现实则是,为了平面广告的一个动作——营造出走路时自信轻盈的感觉,要在原地向摆锤一般的连续来回跨步300次,四百次,五百次。你说这是敬业?好吧确实有,但是这不是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关键是这样做的事例或者类四这样的让演讲者本人感到不安和焦虑的事还是很多的,所以她也意识到面容较好并不是意味着你一生皆可如此过活(她已经工作十年),也因为模特这个行业不仅仅是与艺术相关的创意的聚集地这般单纯,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商业成分,收益颇丰。所以常人处在商业与艺术的冲突中,要调和两者其实是有困难的,很容易便会因此产生现实与想象不符的焦虑情绪。当然艺术是需要资金的支持,商业也是需要艺术的追求这无可厚非也理所当然,但是这也不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内容。而这就是自知型的焦虑;第三种便是艺术家们的焦虑,也许自知也许不自知,这是一种生存焦虑,而不仅仅是生理焦虑,而艺术家们又善于把这种焦虑一如艺术创造中,因此与前两者不同的是,这里的焦虑变成了一种建设性的力量而不是阻碍。具体关于艺术家的焦虑这里便不再赘述,可以参看(三)中关于稳定能够与不稳定的章节。这里其实也是焦虑的三个阶段。

    好说了这么多关于稳定与不稳定,单从焦虑与不焦虑的子维度来反思,我优势处在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中呢?作为一个理科生开始读了设计专业,学习了艺术的基础课程的人来说其实对于常人的焦虑和艺术家的焦虑都是经历过的,时间长短当然有所不同,从不自知的焦虑来说,曾经一度都处在模仿别人的处境当中,模仿当然是向优秀的人学习,只是觉得好这样似乎很棒,成为TA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当然在所接触的方面是有所裨益和收获,但是却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缺少主观和反省意识,特别是初上大学的两年从生活到学习大多如此,但是好在于对于那些基础课,如水粉,素描,速写等等的我还是保有了些许自己的想法,因此也有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出现。那对于现在来说我还存在这种从众不自知的焦虑吗?存在的,但是我总会让自己警惕盲从,不再因为些许与他人的不同就感到自卑,焦虑;关于第二种自知的角度来说,这种矛盾感所引起的焦虑是否还会有的,也许此刻正处在其中,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应该依靠什么方式去实现,中间需要花费我多少的生命和精力于此,但是话说回来我有追求吗?我的追求是什么?这个问题被一个学姐这样问过:你的诉求是什么?我无所适从了,我竟不知自己的诉求是什么,也许是我想的太多了,也许也正是因为我太无知却又太骄傲了,努力在追求自己所成为的人的同时做一个“有知者无畏”(马东)的人。也许这便是对待这种焦虑的方式;第三种类型,对于第三种类型即艺术家的焦虑当然最常出现在开展和完成一个项目的时候最是明显,前期,中期,后期皆有可能出现焦虑,或许焦虑就是一直都在的。

    例如在(二)中提到的

    “正如托马斯所说,在艺术家——不论是诗人、画家还是作曲家——采取行动的每一时刻,他总是把某种东西添加进已存在的东西(A)之中,并形成另一个不同的客体(B)。如果他判定B比A还糟糕,他就必须走回头。如果B比A好,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它作为一个艺术品是否独一无二最好的。倘若不是这样,那么问题就成了B能否转变成另一个更好地客体(C)。

    这就说明了在创作过程的始终都存在着主动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与内心所期望地不符则会产生焦虑,然而却又在持续的创造中拥有短暂不焦虑。这一点我也有深刻的体会。当然创作中的焦虑还有一种就是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与科学家的创造活动的不同。如果说他们的焦虑表现相同,过程也相同,但是本质的缘由许是不同。因此也可以再细分出一种科学家式焦虑。但是这一点也不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探寻的是,书中提到艺术家的日常人格和艺术人格会相互影响,对此我曾经在(三)的独立顺应的维度简要说明过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当然在其他维度也是存在相互关系的,书中也有对其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这里所要说的是针对于艺术家而言,焦虑是如何在他们日常人格和艺术人格中相互影响的。例如,我曾经所一直奉行的“设计来源于生活”,主张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现设计的灵感,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这种做法迁移默化的使得日常人格和艺术人格混淆在一起,对于没有经验的设计师或者是艺术家来说也许就会把他们在不同人格当中的焦虑混淆在一起。造成一直处在焦虑的状态中,却未见得这种焦虑能成为艺术创造的一种建设性力量。至此,混淆是一件坏事吗?与我而言当然不是,对于伟大甚至是有经验的艺术家,设计师而言,其实这种混淆因为混淆带来的困扰便会逐渐消失,或许是艺术人格占了上风,不论在艺术家的日常生活还是艺术创造活动中皆是如此,此刻也许创造便是它生活的一切,他所拥有的焦虑也许更多的是来自艺术家所固有的焦虑,一种能成为建设性力量的焦虑。也许是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展现了日常人格,在艺术创造中更多展现了艺术人格。而与我而言我需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日常生活中保有必要的日常人格其余便交付给艺术人格,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尽量保有艺术人格。因此今后我便要开始明晰的内容就不只是在艺术创造过程当中艺术家是如何进行创造的,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创造的问题了,更不单单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如鱼得水的拥有日常人格的人。而更多的是要明白将艺术人格和日常人格当作是一个整体,学会用艺术家,设计师的眼镜去看待世界的同时,明白日常人格在那些方面和时刻是必要的,保持这种必要的日常人格,其余便是艺术人格的展现了。这就要求我最简单地方式就是一切都先用艺术人格去看待,去试验,并且主动选择那些必须由日常人格来承担的时刻。并时刻保持警惕和灵活性,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社会的变化,也许原来在日常人格中的必要清单事项会转移到艺术人格中也不尽然。所谓的“智能”已然出现。

    2.成熟与不成熟

    我记得在(三)中,我只有过一句简短的关于这一点的描述

    成熟与不成熟,不论在恒常性和变动性的维度上,还是在复杂性和单纯性的维度上,都体现在对各个领域内的道术器掌握深度和领域间的联结程度上。

    这一点我想应该从认知,情绪,动机到言辞到行为,习惯直至性格来总体说明,最终这一切便会决定艺术家的命运。一句话概括便是上文所引述的内容了。在这里我有一个关于“认知宇宙”的一个认知模型用来帮助我理清概念,整理思维,在混沌中求存。这里就暂时不引述了,具体到后期会说明两者间的关系。相应的文章也已经贴出。

    3.健康与变态

    我想从这一点来说明所谓的灵感来源中的“智能”应该是在合适不过的了。至此理解天才和疯子的角度也不仅限于表面的词汇了,理解艺术天才和科学天才的“智能”也不仅限于万维钢文章中的内容了。更深层次的还有健康与变态的维度来解释,艺术与科学的区同来明确。和谐整合功能便是“智能”的本质了。

    4.独立与顺应

    这个维度的讨论其实和稳定与不稳定的维度也有相通之处,即在讨论日常人格与艺术人格相互关系时,不过这里特殊的一点是独立是要以顺应为前提。而这一点却时常被人忽略,我记得我曾经一直奉行这遵守规则是为了打破和改变规则,其就是同一个逻辑,但是每个人顺应的时间皆有不同,所以表现独立的时间点便也不同了,加之不同方面也有差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书中主要是不想让人忽略艺术家也有文化适应的一方面,而并不是生来就如此独立,但是不同却是艺术家的反抗精神和觉醒意识比常人来的强烈。这一点其实对于我来说,我需要弄清楚的是在哪些方面我应该先顺应,在哪些方面我已经可以独立应对了。这一点适用于艺术人格和日常人格,尽管最后的要求不同,但是在弄清之后便要在相应时间点在某一方面变得独立,如此一般锻炼自己的独立意识。而道术器的习得过程也不过如此。就是从顺应到独立的过程。

    5.孤独与开放

    我记得小时候摘抄过这样一句话“孤独成就一切”。现在来理解,却是如此,但是这里的孤独可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人们所认为的孤独,它具有更多的意涵,因此,孤独与开放就也能共存在同一个艺术家身上,就好似说没有人理解我没有关系,我依旧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也可说我需要一个人在音乐的氛围中进行创作不想受他人的打扰……这些都表现了孤独与开放的统一,开放的孤独便由此而来了,到了大学后期,我逐渐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享受这个过程。

    6.安全与冒险

    对于艺术家来说冒险即是安全,冒险是创新的必经之路。所以冒险的安全,开放的孤独,以顺应为前提的独立,健康的“变态”,时而成熟与不成熟,绝对的不稳定和相对的稳定,以及后文会提到的献身与游戏的转化便都在艺术家的身上显得顺理成章了。

    7.献身与游戏

    再则一点上其实诉诸到游戏将分裂和矛盾的两者统一起来从而获得创造的自由,任凭直觉驰骋便也是这一点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体悟了。

    心理类型与创造力

    这里不止是人格的方面还包含了认知,情绪,动机三方面统一的讨论。那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类型呢?

    对于这一点还是存疑的,在我看来我之前的创造风格是偏向于情绪型的,但是对于理智型的艺术家的描述追求形而上的终极事物的特性我似乎在近来也有。记得之前和feifeiwang的一次对话中,则完全体现出我在日常中完全是理智型艺术家,但是当deadline日期来临之时我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是却不甚喜欢,尽管效果也说得过去。另外还有一次在学习画产品手绘时,我安静的坐在那里在听了一遍xing的画法后,我缓慢而又准确的画出了较为优质的产品,但是这对于我来确实是理智,但是却是无甚压力下进行的。就目前书中的描述来看我还是比较偏向于理智型但是如果加上内外倾的维度那就是理智内倾型,具体内倾型表现出外在的刺激对于内心体验不饱和,感觉阀限低,适应弱,抑制弱,兴奋强,自我,自身包含世界的自我,写意,内心主观,浪漫主义,低情绪这里也以并讨论了自我和世界的维度倾向。天性型绝对是占大多数的,我对技术的掌握弱得很,也不是很在意技术对创作的影响。当然现在便不是如此看了,认为道术器是一体的但是会深挖到的层面,如果从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维度来看我应该是偏向于女性化的艺术家(也有人认为,艺术家多倾向于女性化),单就书中的描述来说我在这个维度上的偏向性上大概是60%的女性化艺术家性质,但是作为生理是男性来说这一点对我的内心情绪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即便是在理智和逻辑的克制下,也会爆发出不良情绪抑或是直接放弃,之前在和一个小组一起做一个app项目时,到了截止日期,突然软件演示制作出了问题,于是本人便气愤的放弃了…决定用气场(厚脸皮)和瞎逼逼能力来撑过去,好在前面还有几组app演示,于是我们小组的一个女生就默默抄起电脑开始补漏,幸运的是,大致上把问题都解决了,那颗是一个来自化学系的妹纸,瞬间崇拜~之后还在她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app的演示,第一次配合,临场沟通两句,但是默契十足。当时没来得及开心和表示感谢~

    小结

    至此关于人格的反思先暂时到此为止,再回到整体性的思考上,想法(认知,情绪,动机)——言辞——行为——习惯——性格——命运。就本书而言已经将想法和性格的维度做了分析,也在其中融入个人目前的阶段性体悟。接下来如果要继续研究那应该是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作为整体性的内容存在于内心之中,即第三个问题:如何将这些内容纳入自己的设计思维或者说是思想体系当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向创造的境界(七):反思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if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