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刘海粟的学生,不过只在刘海粟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学习西画一年,然后被学校聘为老师,此前他在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基础绘画训练。
他是潘玉良的老师,1918年潘玉良考取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他教过潘玉良绘画,1930年他为潘玉良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震动中国画坛。
他因为战火离开大陆,于40年代流寓美国。在那样的动荡年代,有人选择抗争,有人选择屈服,有人选择投机,而他,选择的是逃避。不过,像这样的艺术家,当时也有不少,毕竟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做烈士,有时候选择不合作,也需要很大勇气。到美国后,他主要以授艺、卖画为生,1975年逝于纽约。
他受塞尚、梵高、高斯等西方印象派风格影响,亦善于传统书画,尤精水彩,是现代中国早期水彩画艺术的重要传播者之一。这样一个人,在民国时期群星璀璨的艺术星空里,原本也比较平常。他在有生之年两次访台,并向台北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赠送100幅作品,我并不稀罕他的作品,稀罕的是他居然没到祖国大陆,没向祖国大陆赠送过作品,看来对祖国大陆缺乏感情。当然,当时正值文革,我们也不稀罕他回祖国大陆。
这样一个人,原本不可能关注到他,但一套民国19年(1930)的《水彩画》,却让我大起兴趣。这套《水彩画》,为中等学校教本,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发行,王济远编写。全书一图一文,绘图说明的文字,十分生动水灵。
看看第一册第四图“暮云与灯光”的文字:“都市中工厂林立,电杆电线,纵横错杂,只看见二三间屋面,原来这是极平凡的对象,但是到了相当的气候时,非但不觉得平凡,并且益见得美丽了。暮云飞舞,天色将昏,余光与灯光相映照,表出天空余光,沉沉入暮。屋内灯色,光力焕发,因屋面四周的深暗,所以衬出灯光的焕发。因为灯光焕发,所以现出天空余光的沉沉入暮。暮云都是烟气,散聚不定,虚幻灵透处,又因电杆电线的纵横错杂而衬出。”
再看看第一册第八图“晚霞”的文字:“江南秋色已老,天空晚霞横飞;红叶萧瑟吹落,荒草满眼迷离。此种境况,正是诗人画家抒情的时会。粉绿、金黄,绘晚霞之明部。紫红杂金黄,绘晚霞之暗部。顺流而下,用黄赭及紫红,翠绿绘草地。暗蓝加远景,暗绿和黄分出远近差乱之树。浓黄、紫红,绘出城楼及红树之干,朱红加点红叶。”
每一图的文字都精致、有咬嚼。这王济远不但能画,也能写,而且写得这么跳脱,难怪他敢为中等学校写教材。看他的文字,好像看到夕阳西下的苏州河上,船泊其中,红光在天,近岸洋房间,一个高瘦的分头的年青绅士,着西装,打领带,穿皮鞋,看着远处人烟稠密的外白渡桥,然后回过脸,向我一笑:新天地去喝一杯咖啡,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