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点评艺术的引导
精彩的点评 艺术的引导
——从《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看余映潮课堂点评语言艺术
看了刊登在《七彩语文中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的余映潮《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我进一步领略了余老师“板块式”语文教学设计的魅力,尤其是他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可谓丰富多彩,显得有情,有味,有物,有术,有力。与课文的文本一起构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
细细分析余老师这节课上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下面五种类型和作用。
一、点明:有效指导
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指导,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它并不否定教师是教的主体,在尊重学生学习课文自主体验的前提下,老师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余老师课堂上的指导语言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
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第一板块“文意理解”中有这样的片断:
师:文意理解,这个很简单,说说《孔乙己》阅读的初步感受。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
生1:首先是社会炎凉、群众的麻木、科举的罪恶。
师:前面应该有一个总说,“我觉得——”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孔乙己就是一个笑料,作者写孔乙己的遭遇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说白了,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科举的罪恶。
师:孔乙己是谁的笑料呢?是看客们的笑料。建议不要用太随意的口语,“说白了”。
上述教学片段中,余老师指出第1位学生回答问题时说“前面加一个总说,‘我觉得一一’这样表达更准确、更严密。在第2个同学回答后,余老师用问句“孔乙己是谁的笑科呢?是看客们的笑料。”来指导学生表达意思要准确、完整,并指导学生不要用太随意的口语,“说白了”,应该用准确的书面语。
学生口语表达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余老师予以直接的指导,同时还帮助学生加分析,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二、点透:补充解说
学生对课文内容语句的理解可能有所偏颇或不全面,认识有时会肤浅甚至错误。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师生的对话中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补充学生的不足,帮助他们解说不理解的地方,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余老师课堂上与学生对话中的补充解说显得非常及时,补充的又恰到好处。
第一板块“文意理解”的教学中,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生3:我体会到孔乙己是可有可无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
师:他既不是长衣帮,也不是短衣帮,是一个可怜的社会边缘人物。“可有可无”这个词概括得很好。
生4:我通过孔乙己的遭遇,感受到了社会炎凉。
师:这个发言切入到文学作品的范围来了。刚才我们谈的是初步的感受,这是一篇小说,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他说:“创作此文,意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孔乙己本身有弱点,正因此,他遭遇了许多令人同情的变化。
余老师针对第3位同学简单的回答“孔乙己只是可有可无的人”时,补充解说了孔乙己子“他既不是长衣帮,也不是短衣帮,是一个可怜的社会边缘人物。”这样就明确地解释了学生回答的孔乙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地位的结论。当学生4说出“通过孔乙己的遭遇,感受到社会炎凉”时,因为这是本课的难点,余老师立即补充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有关创作背景和评价。既补充了相关的文学常识,也从更广的视角提高了人们对孔乙己情感态度的认识。
三、点拨:巧妙引导
课堂上怎样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生成更多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在预设中生成,生成中贴着预设,教师的巧妙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教师的引导不是为了仅仅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预设上来,它更多的是对学生思维的拨乱反正,思考的引导启发,讨论的激发引申。
譬如在第一板块为“文意理解”中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出示】《孔乙己》是运用“儿童视角”来编排故事、塑造人物的小说。小说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凄惨遭遇。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文章是用“儿童视角”写的?
生:《最后一课》。
师:是啊,小弗朗士的眼睛就是儿童视角。还有《社戏》《我的叔叔于勒》等等都是如此。
师:【出示】《孔乙己》巧妙地进行“场景设置”,在“咸亨酒店”让孔乙己“出场”“退场”,在这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述故事。
同学们,《最后一课》场景在哪啊?(在教室)你看,马上触类旁通了吧?教室就是场景,那么《社戏》的场景在哪?(在船上)很好啊,知道了场景。
师:【出示】《孔乙己》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文中的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文中对丁举人的描写就是虚写,对孔乙己的叙述中也有虚写的内容,如“听人说”。
师:【出示】《孔乙己》从丰富深刻的角度叙写了孔乙己的故事,对他与酒店的关系,对他的“偷”的描写、“手”的描写、“脸色”的描写,对众人的“哄笑”的描写,我们都可以进行专门的欣赏。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就在于多角度、多线条描述孔乙己的变化。
师:【出示】专家评述: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长衫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孔乙己的人生命运。
在这一片段中,余老师教给了学生两个欣赏小说的方法知识:一是儿童视角,二是场景设置。余老师介绍之后,巧妙地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寻找“儿童视角”写的《最后一课》《社戏》《我的叔叔于勒》三课,同时找出这几篇课文所设置的场景。这样由理论到实践,引导学生把知识掌握牢。在出示“虚实相生”手法、理解“从丰富深刻的角度叙写孔乙己的故事”时,他借助“偷”“手”“脸色”“哄笑”,甚至引用专家评述“长衫”“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文化背景去解读人物的命运。虽然在课上没有充分全面展开,但是为学生提供了解读小说的广阔视野和独特的视角,有非常强的引导启发性。
四、点示:精彩讲析
传统的课堂注重讲析,新课改以后的课堂也强调讲析。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学生暂时没有理解的技法、不知道的背景、没尝试过的学法、不知道的课文风格、典故,甚至对文章不同的理解、评价,这些需要教师做必要的讲解和分析,以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推向更深的层次。
余老师的《孔乙己》教学不回避讲解,他讲的精彩,灵动,透彻。
譬如,在第二板块“课内比读”中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故乡》《闰土》等。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比,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对比,故乡的从前和今天对比,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对比……《孔乙己》同样能够这样,请把视线落到4和11段,通过细致之处的对比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
师:比如,孔乙己拿钱的动作,开始是“排”,而后是“摸”。请从两段中找出细微的地方,然后阐述表达了什么?动笔,先画下来,再分析、旁注。活动时间五分钟。
(生写)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传授了“课中比读”的方法,并用学过的课文进行举例,有力地说明了“课中比读”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怎样进行比读?通过老师的讲解,告诉学生“文章的第4段和11段,通过细致之处的对比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这样的精彩讲析与示例引领,有很强的指导性,从学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品读欣赏小说。
五、点引:深化思考
课堂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处于平行的滑动状态,这时需要老师要在“平淡处起惊雷”,于无疑处起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课文的理解推向深处,真正走进文本的背后、文字的内部去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寄予的深刻的思想。
余老师课堂教学中很多的点评语言,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带领学生深度思考人物的命运,感受作家塑造人物形象背后的批判的意图。
在第二板块“课内比读”时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生3:孔乙己以前是“穿着长衫”的,看得出他内心轻视劳动人民;后来孔乙己穿着“破夹袄”,看得出他的身心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师:象征身份的长衫永远不见了,如何不见?有许多空白,让我们思考。
……
生5:孔乙己以前总会搪塞别人的嘲笑,现在却只是哀求。
师:这位同学非常锐利。象征身份的长衫没有了,语言也彻底摧毁了,命运巨大的变化带来了他的两个巨大变化。
……
生10:他以前还会争辩,现在喝酒根本不理会嘲笑。现在只是用极低的声音,哀求不要取笑。我看出了他身体极其虚弱,不乐观,不从容。
师:这是孔乙己第一次撒谎,他的腿断了。请关注“秋风过后”到“换上棉袄了”这一段,这是环境描写,这里为何要关注到天气的内容?
在这一片段中,针对学生的回答,余老师引导学生“长衫永远不见了,如何不见?有许多空白,让我们思考。”把学生的思考引向课文的文字没有写到的地方,去想象孔乙己可能遭到的是怎样的悲惨的命运。学生5的回答,余老师称赞他“非常锐利”,指出“孔乙己的语言彻底摧毁了”,命运的巨大变化带来了语言和身份的巨大变化。学生10的回答,余老师指出“这是孔乙己的第一次撒谎”,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的作用,从更广阔的范围内去理解“苦人的凉薄”。
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充满睿智,精要地指导,鞭辟入里地分析,恰到好处地点拨,激扬着学生的思维,碰撞着学生的思想,敲击着学生的灵魂,引领着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学用能力。同时,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润滑剂,使语文课堂显得那么样的和谐和和美。
精彩的点评艺术的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