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着厨余这些湿垃圾的塑料袋也是可回收垃圾,不能直接就一袋子放在湿垃圾处.....”看着面前认真倾听频频点头还不时询问的老者,垃圾分类义务宣传员张阿姨不禁当面感叹:“侬这位老先生倒是真个认真个!”老者微微一笑,道谢离开。张阿姨可能想不到的是这位认真的老先生为此立马去附近超市买了个垃圾桶来放置湿垃圾,更不会想到这位老者便是“年且九十”的语文泰斗钱梦龙先生。
25日上午夏日炎炎,热浪滚滚,钱梦龙工作室一行同仁在周宗俊先生的带领下从常熟驱车奔赴上海拜访钱老,而我作为一位刚刚跨入语文教育的新手也忝列其中,心中三分惊喜七分紧张。等见到了面前的慈祥、和蔼、平易近人的老者后,七分紧张似乎减去了几分。在招呼我们坐下后,钱老来起身走到餐桌旁,指着一个大西瓜道:“这是我早上在手机上下单快递送过来的西瓜,宣传说不甜不收钱,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吧。”大伙都被钱老这段风趣幽默的话逗乐了,也纷纷对钱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所感触。
耄耋之年的钱老对甲子年前的往事依然如数家珍,跟我们分享了他从一位文化馆的美术宣传员到美术老师再到语文老师的一路历程,还跟提及学生时代因为顽皮用弹弓打坏了人家的兔子灯这件让他至今仍旧感到追悔不已的小事,同时也以此告诉我们顽皮是孩子的天性,师者应该以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去引导,惩戒方法虽然可能有效但如果常用便会偏离教育的初衷。
吃罢西瓜,大伙都不约而同地想到“垃圾分类”。这时,钱老拿出一个新的垃圾桶,说起文章开头提及之事。尤其提到那声赞叹时,竟发出了孩提般的爽朗笑声。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老者,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愚公”这一形象。巧合的是钱老的“语文导读法”能被《心理学大词典》作为词条采入,引领语文教育之风潮的,1981年在杭州学军中学的《愚公移山》便是其中的一个里程碑。当在钱老的导读下发出“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的慨叹时,在场学生都被“愚公精神”所感染,听课老师也都深切地体会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核心的语文导读法的魅力。
现在我明白这魅力不但出自课堂,更源于钱老本身。他就像愚公般先发现问题虚心请教,然后不问结果身体力行。在钱老眼里不分类的垃圾像是两座山,在政府及各级部门的主导下,由我们每个市民为主体通过每天的点滴实践分类来变废为宝。同时为人们所称道的钱老“点金成金”的教育本领也是基于对学情班情的深入观察,仔细研究,不拘常法,因材施教。他不止一次透露过点金之道即是在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信念指引下,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立的能力。秉持着这一朴素的理念,当代愚公奋斗了终生,至今还在山前“叩石垦壤”。
“世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东西,只有被人放错位置的宝藏”钱老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让我更加理解师者仁心的内涵:怀揣着最包容而又坚定的心灵,行走在最不起眼而又踏实的道路上。您不仅仅是我们夜航时所仰望的明星,更是荆棘道上辟开前方的开路人,当代愚公,您当之无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