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亲兄弟姐妹间相互帮忙,帮到什么程度是界限呢?
最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儿,有个姐姐一个人带孩子,妹妹呢总想尽可能地帮衬一下这个姐姐。
姐姐家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妹妹就托关系给这孩子找了个比较好的学校。当时妹妹觉得孩子能上学这事儿就过去了。
没想到的是这孩子不太会表达自己,学校受了欺负从来不吭声,但其他小朋友被他碰了或者丢了什么东西,人家家长就问学校,老师就开始呵斥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越来越讨厌学校。
姐姐说起这事儿的时候就说妹妹托的人不靠谱,根本就没照顾到自己家孩子。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姐姐是不是应该及时发现自己家孩子的问题呢,是不是应该及时与老师沟通呢?或者姐姐当初是不是该主动自己去谢谢这个托的人呢?自己主动去谢了就能建立自己与人家的关系。
妹妹当时没计较,赶紧找机会去沟通,后来赶上孩子班的老师怀孕,这个班级的老师就趁机大换血了。
妹妹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在老师们上任之前,提前找机会约饭进行沟通。
整个过程都是妹妹一个人在努力,并没有把姐姐叫上。
一年后姐姐说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在班级里得到改善,现在的老师跟之前的老师没什么区别,依然是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在妹妹想要辩解的时候还被拉黑了。
妹妹说起这事儿的时候,很困惑,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儿,怎么就好端端给人家办了事儿还落了埋怨呢。
我跟她分析时候,就发现了症结,那就是所有的付出你都自己默默承担了,姐姐感受不到你的辛苦,求人办事儿的时候你搭个桥就好,剩下的让姐姐自己去办。
姐姐自己参与了才能了解中间的辛苦,参与后才会重视与老师的沟通,而不是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指责。
其实再亲的关系,帮人办事都应该有一个原则“尽心尽力是标准,能办到哪儿步是哪儿步。”
每个人都不是超人,也不是所有事儿都能办到,总有自己的局限,办不到的时候千万不要苛责自己。
被帮忙的人不论是谁,如果不带有感激之情去请人办事儿,再亲的关系时间久了都会破裂。
我也借机去反省了一下自己,之前如果我发现一个特别好吃的店,特别好的内容总是想着推荐给他人。
其实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看待哪怕一句话,内心所起的涟漪都不同,所以往往推荐出去的东东得到的反馈少之又少。
当别人真心有所需要,主动来跟我交流的时候,这时候是他自己有需求,我尽力的结果跟自己主动推销得来的完全不同。
套用天道里的一句话“自己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