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公诫子(一)

周公诫子(一)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8-21 09:14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7-09-2

    【原文】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白话】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应遗弃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怨恨不被所用。故旧之人没有大的恶逆,就不弃用。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思考之一】从周公对鲁公的叮嘱中,你读懂了什么?

    周公”即周公旦,是周朝开创者周武王的弟弟,也是周朝礼乐制度的创立者,也是孔子心目中最崇拜的偶像之一。论语正义》曰:“周公封鲁,即为‘鲁公’。只以周公身仕王朝,未得就封,故犹以王官称之,而曰‘周公’。”

    鲁公”即周公之长子伯禽,代周公初封于鲁,是鲁国的第一代国君。在位46年,坚持以周礼治国,使鲁国气象一新,世人都评价说“周礼尽在鲁矣!”钱穆先生曰:“受封去之鲁,而周公告戒之。鲁人传诵,久而不忘,或亦孔子尝与其弟子言之。”鲁公则,他是周公的子。

    本章是《论语》中非常特殊的一章,出场的两位既不是孔子,也不是他的弟子,甚至都不是孔子同时代的人。故事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公旦辅佐其兄武王姬发灭掉了殷商,周朝取而代之,武王成为天子。不久武王去世,因武王之子周成王年纪尚幼,周公旦全力辅政七年,周成王亲政以后,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地。在伯禽去鲁地前,周公旦作《诫伯禽书》告诫儿子。

    《诫伯禽书》被广泛记载于各种史料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家训作品,也被很多由姬姓所衍生出的姓氏家族作为家训。

    本章所记是《诫伯禽书》的第一段,其全文是: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朱子《集注》胡氏曰:“此伯禽受封之国,周公训戒之辞。鲁人传诵,久而不忘也。其或夫子尝与门弟子言之欤?”

    张居正解释说:“昔鲁公伯禽受封之国,周公训戒之说道:‘立国以忠厚为本。忠厚之道在于亲亲、任贤、录旧、用人而已。盖亲,乃王家一体而分者,苟恩义不笃,则亲亲之道废矣,必也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使至亲不至于遗弃可也。大臣,国之所系以为安危者,苟大臣有怨,则任贤之礼薄矣,必也推心以厚其托,久任以展其才,不使大臣怨我之不见信用,可也。故旧之家皆先世之有功德于民者,苟弃其子孙,则念旧之意衰矣。必也官其贤者,其不贤者亦使之不失其禄,非有恶逆大故,则不弃也。人之才具各有短长,在乎因材而器使之,苟责备于一人,则用才之路狭矣。必也因能授任,不强其所不能。无求全备于一人焉。此四者皆君子之事,忠厚之道也。汝之就封,可不勉而行之,以培植国家之根本?’”

    张居正将本章概括为:亲亲、任贤、录旧和用人四个方面,都是忠厚之道,而忠厚之道又是立国的根本。忠,就是尽己之心待人;厚,就是宽容之心待人,君子要“喻于义”、以德治国,把德行放在第一位。周公就对他的儿子叮嘱四个方面的内涵。

    “君子不施其亲”是说:君子不应该遗弃、忘记自己的亲人。这里的亲人,是指狭义的亲族内的人。《孝经·诸侯章第三》讲“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又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所以这个血缘之亲是要最先利益的。“仁”就是爱别人。怎样发起这个爱他人的心呢?从亲亲开始做起,以亲亲为重,从爱自己的亲人,从孝顺父母、恭敬长辈开始做起。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一颗忠厚待人之心、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共同的利益上看淡一些,对亲情友情重视一些,为人处世厚道一些,对内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对外宽厚容忍,自然就会做到不施其亲。

    【思考之二】在选才用人方面,如何处理好“亲疏”关系?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大臣指国家股肱之臣。对不称职的人,固然可以不用,但是如果为臣的既具其能,又在其位,就不可不用,以免大臣心生怨气。

    《论语正义》曰:“《礼·缁衣》云:‘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又云:‘君毋以小谋大,则大臣不怨。’盖既用为大臣,当非不贤之人,而以小臣间之,则臣必以不用为怨矣。《大传》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以此五者为先,当是圣人初政之治。”

    举例来说:某人是某部门的负责人,但实际上,他却说了不算数,他的上级常常不征求他的意见,越过他直接指挥,下面的人见状也就不再找他请示工作,于是这个人就被架空了。

    大臣们如果被这么搁着,假如他本来就图清闲倒也罢了,如果是想有所作为,且能够有所作为的,必然觉得怀才不遇,君上不明,自己不被信任、不被尊重。由此轻则心凉,重则抱怨。既有怨气,不给做的事固然不做,可做的也不想做了。既然君臣离心,贤才废置,国家还怎么兴盛呢?

    有臣不用,对他们不尊敬、不体谅、不信任,究其背后的原因,无外乎偏私和专断。君既不能“使臣以礼”,想要臣“事君以忠”也就很难的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公诫子(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pb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