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东三省多个地区开始限电限产的新闻觉得惊讶,还开玩笑的和同事说,应该是印度吧,中国什么时候缺电过。南方水多,北方煤多,无论是水力还是火力都不缺少发电的能源,不应该呀,何况现在是生产制造的旺季?
玩笑归玩笑,可今天早上,更令人惊讶的消息来了,早间新闻说全国多达16个省份开始限电,这些省份无一不是制造业大省。两天之内,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不得不令我上下求索,多方考证来分析背后的逻辑问题。
结果是,不分析还好,细思极恐,我虽处内陆,没有感受过极度的萧条,但大量商品积压的场景我还是经历过的,为了以后不吃瘪,目前受窘也是应该的。
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对能源的需求极大,而电力的供给主要是通过热量来实现,而热量的燃烧源主要是煤炭。中国政府早在2017年就开始实施能耗双控计划——控制能源的消费强度和消耗总量。为了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对碳排量做出严格的管控,今年上半年,我国有九个省份的能耗强度不降反升,如此严峻的形势,各省份相应推出限电措施,严格管控用电量,这样的严控让很多企业怨声载道,这也能理解,各行各业发展都离不开电力,尤其是现在处于最好的生产阶段。
限电对企业发展虽有影响,但也要看到限电背后更惨烈的一面。疫情过后,只有中国和少数几个国家受到的影响最小,大部分国家的工厂都陷入到停滞状态,这也让我国整体经济进入到一个疯狂运行阶段,部分外贸企业订单接到手发软,加班加点赶制,以满足西方国家对物质的巨大需求,这有点像美国在二战初期时的表现,别人打架,他闷头发大财。如果这样的话倒是好事,可偏偏就是两码事,这是因为我国的原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疫情使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但是我们的外贸商品价格却始终未明显上涨,所以看似我们企业订单不少可就是不挣钱,而原材料国家是原料价格和运输成本的制定者,他们才是赢家。海外制造厂商将订单转移到我国,订单越多,国内外贸企业的结汇需求就越来越强,换句话说,外贸企业需要把赚来的美元转换回人民币,就会进一步助推人民币的升值。在如此的炒作下,最大受益者是国际资本炒家,不是我们,这将会把金融领域的买入卖出上升到难以想象的全面博弈,不是金融战那么单纯,而是扩大到制造业,汇率,大宗商品,金融,股市等全面经济战争。
有些人会问了,原材料涨价了,那我们为什么不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呢?这个问题就回归到市场本身了,当看到大宗产品的商机后,就会有一批小工厂趁机加入来分一杯羹,造成的结果就是产能过剩,商品积压,为了卖出不得不把价格压得很低,直到谁都赚不到钱为止。但为什么还要出口呢?答案是出口退税,这样做相当于拿国家财政资金去补贴国外商家,国家就会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生产很疯狂,但利润并不高,赚到的钱也是一堆每天都在贬值的美元,另外一方面,风险也在累积,产能大了,如果其他国家从疫情中恢复过来,我国马上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经济萧条,生产出来的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想想都可怕,在中国,提高产能是很容易的,但降产能确是很难的,冷静的思考,当下的订单暴增,只是因为疫情带来的暂时现象,并不是可持续现象,面对全球经济衰退的现实,不能不顾当前疫情的特殊需求大幅扩大产能,如果当前经济衰退,或疫情结束回暖恢复正常,将面临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从防止短期出口激增的角度来看,部分地区的“限电”措施,实际上可以看做是“踩刹车”,为过热的制造业稍微降降温,所以,限电就是我们主动去产能,否则,光煤炭的价格持续上涨就让我们喝一壶了。
现在,我们实施限电措施,也是倒闭落后产能,让其不得不进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这也是近期限电主要针对制造业的原因。第二,不仅可以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还可以避免随之而来的大规模风险。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受影响最重的还是制造业,尤其是没有什么科技含量高能耗的企业,反观高科技公司,就不会受到拉闸限电的限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