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第一支中药注射剂——柴胡生于1941年,战乱年代,敌人的扫荡和封锁,西药来源断绝,必须自救,由于当时的艰苦环境,不少八路军将士患上了流感、疟疾、高烧不退,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129师卫生部长钱信忠带领医务人员上山采集传统中药柴胡,熬制汤药进行服用,效果良好。为了方便携带和使用,将柴胡进行蒸馏提取制成针剂,制成了中国第一支中药注射剂“暴泼利尔”(为什么起个这么怪的名字不得而知),名字很霸气,爆破利尔!后来感觉名字很怪,就正式改名为“柴胡注射液”[1]
这一发现开创了中药服用的新途径,也带来了一系类的问题!
发展
50~60年代,先后研发了茵栀黄、板蓝根、常山等20多种注射剂,当时的生产基本上也属于作坊式生产,大锅煎煮,反复浓缩,过滤,配液和灌装都是纯手工制作,没有GMP之说,大混乱!
70年代,临床试用的达到了700多种,但当时的《中国药典》仅收录了23种。但是当时正值文革,管理混乱,许多单位擅开药厂,仍然是一片混乱!
繁荣
80~90年代,多达1400多种,大批质量差、副作用多的药剂出现在市场当中,直至1985年《药品管理法》出台后,才缩至72种。
参考文献:
[1]郑秀利. 中药注射剂技术发展初探[D].山西大学,20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