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说说滴滴顺风车凶杀案

说说滴滴顺风车凶杀案

作者: 连陌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00:29 被阅读65次

    “对不起,破了案却没救回你”,乐清滴滴顺风车凶杀案发生之后,乐清民警为乐清姑娘写下这样的话。从发出最后的“救命”“呼救”,到被发现抛尸悬崖,可以想见乐清姑娘的绝望与无助,而这过程中,没有出现原本可能出现的阻止力量,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滴滴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是能够取得如此迅速发展的原因。但在此次凶杀事件中,滴滴却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滴滴客服的敷衍推诿,延误救援,变相充当了凶手的保护伞。

    案件发生后,滴滴发表了一份声明,和几个月之前的空姐顺风车遇害案声明如出一辙,在这份声明里,人们感受不到道歉的诚意,质疑在于,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会连环发生?说好的整改呢?

    事情总要有个实质性的交代,于是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及客服副总裁被第一时间免职,但却迟迟不见滴滴创始人程维表态,直到几天之后,人们才等到他们迟来的“郑重道歉”。

    在这份道歉里,滴滴总算正视了自身问题,即“激进的业务策略”,以及“缺乏敬畏之心”,并表示“不再以规模和增长作为公司发展的衡量尺度”。

    说实话,如果程维再不出来表态,不要说外界不原谅,公司内部军心恐怕都要动摇了。

    为什么滴滴顺风车会成为夺命的导火索?除了审核入口的把关不严,这款产品的设计从一开始就种下了一个恶的种子。

    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你每天在路上两个小时,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是消耗,但现在通过顺风车你可以认识比较靠谱的人,获得好的社交体验,它就变成了一种收益。这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一个场景,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 “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也就是说,顺风车从一开始就以社交作为产品定位方向,于是,乘客的性别、头像,司机头像、名称等信息被设置为相互可见,伴随出现的是,各种以男女邂逅为主题的海报,以及下面这些赤裸暧昧的广告词:

    “每个周末的半夜,都会在后海附近出现约786位孤单的乘客需要安抚。”

    “第一次见面,干嘛给我免单?第一次看到你就知道,反正早晚连我都要成为你的。”

    现在看来是如此讽刺。对啊,反正我早晚都是你的,我的命也是你的。干嘛给我免单?因为你是我的猎物啊。

    不知道当滴滴顺风车推出这些广告语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些美好的画面背后,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幅恐怖阴森的情景。那里没有蓝天白云,只有黑暗冰冷的车厢,没有深情款款的对视,只有绝望与挣扎。 

    也许他们没有想到,这并不奇怪,所有的广告只会呈现美好的一面。问题是,你并不知道这种赤裸的暗示,会在谁的心理勾起犯罪的念头,然后在某个时刻变成现实的行动,最后夺走一个鲜活的生命。

    为什么滴滴顺风车要用女性的口吻来写广告词?意图很显然,这是试图引导司机相信:这是一款社交产品,有艳遇,有邂逅,外加线下真人互动。结果就是,不少滴滴司机群里充斥着对于各类女乘客的肆意点评,部分司机明明开的是顺风车,却干起了绕远路,不是“顺风”的活。

    滴滴顺风车给了司机这样的预期,但作为乘客的女性通常却没有防备。绝大多数乘客使用滴滴顺风车是为了出行,而不是为了社交。更重要的是,在一个狭窄密闭的移动空间里,司机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滴滴顺风车这种强行嫁接的业务逻辑,实际变相将女性乘客置于危险的境地。

    为什么滴滴顺风车作为一款工具型产品,会热衷于打造社交产品呢?因为互联网公司都是深谙人性的高手,他们知道社交是刚需,异性社交更是刚需中的刚需。一个产品有了社交属性,就意味着流量、粘性、增长、裂变,也就意味着扩张和利润。

    这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既然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赚钱,那么就得承担人性的阴暗带来的恶果。你不能一边享受用户增长带来的好处,一边推卸自己对用户的责任。滴滴最初声明中所谓“无论法律上平台是否有责”,不就是这个意思么。

    都是聪明人,不至于搞双重标准。如果搞了,那无非是利益权衡的结果。由此产生的对于生命的漠视,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说滴滴顺风车凶杀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uj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