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40岁后最好的活法,是这三句话

40岁后最好的活法,是这三句话

作者: 易锦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21-08-05 06:27 被阅读0次

              摘自十点读书•原创十点甘蓝蓝

    《读库》的主编老六年轻时特别喜欢组饭局,很多著名作家、导演、记者、出版人,都是“老六饭局”的常客。

    上了年纪,饭局少了,海阔天空的聊天也少了。

    今年春节他和《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进行了一次对谈,老六问陈晓卿:“你现在老到什么程度了?”

    陈晓卿说:“我老到一天只能吃两顿饭了,年轻时最喜欢的肥肠,现在明显感觉到消化不动了。”

    人过中年,就不得不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和下半生的活法。

    假设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40岁就刚好站在人生上下半场的分割点。

    这时候你的生活似乎已经定型,有稳定的工作和家庭,但又不甘心一成不变地走下去;这时候看起来离生命的重点还很遥远,但体力、精神却不允许你像年轻时那样随心所欲;这时候你每天都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事,却又感觉自己不上不下,处处遭遇瓶颈……

    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提出“向死而生”的哲学概念,他认为,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都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但是用倒计时的活法,用“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生命才能爆发出活力。

    40岁,恰恰是“向死而生”的开始。

    极昼工作室报道,豆瓣上有一个名为“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的小组,里面有至少5万个独生子女在分享给父母养老的焦虑。

    小组简介是这样写的:1980、1990年代出生,独享阖家宠爱的独生子女们,终于快到了要供养父母的时候了。

    组长“吕萨拉”,他的爷爷患阿尔兹海默症,外公中风,都需要长期的看护。

    “吕萨拉”的父亲兄弟三个,母亲兄妹两个,但对两个老人,也只能勉强照顾。

    他不免忧虑,作为独生子女的自己,以后能不能负担父母的养老问题,于是便创建了这个小组,让更多为赡养父母感到焦虑的独生子女有一个交流的平台。

    小组里最常交流的话题是:

    给爸妈买哪种保险好?

    有什么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的东西吗?

    是提前还贷还是给父母买养老房?

    极昼工作室报道的一名化名为“武安”的女孩,父亲因胰腺癌去世,吃过很多苦的母亲晚年的精神支柱只有武安。

    无法适应独自过晚年生活的母亲,有极强的掌控欲,也常常想起年轻时受的苦,跟女儿倾诉这些年的委屈。

    武安生孩子,把母亲接到家里照顾,二人又因为生活方式不一致、育儿理念不一致,矛盾重重。

    母女俩的关系,是“在爱与责任之间来回,在羁绊中挣扎”。

    作为独生女,想到终有一天要接母亲过来同住,武安心里有一万个顾虑,但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对她不管不顾”。

    2020年,民政部发布预测,未来五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如何过好老年生活?无论是养儿防老、以房养老,还是努力存钱、保险养老,前提都是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曾经计划自己50岁退休,享受生活,到大学学习,弥补自己年轻时没有进大学的遗憾。

    可是当他看到日渐衰老的父母,想法突然发生了改变。

    松浦弥太郎的父母对老年生活没有做什么准备,很多时候要靠孩子照顾,他们常常不知所措,和儿子说的最多的就是:“抱歉啊,让你辛苦了。”

    作为儿子,松浦弥太郎觉得对父母尽孝是自然不过的事情,可是在父母心中却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感。

    他这才发现,有一些老人,晚年依靠别人、接受他人的好意,哪怕是自己孩子的,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而自己也同样如此,有一天他老了,如果依靠女儿,也会心生愧疚;如果依赖社会,又会为给年轻人增加负担而感到内心不安。

    为了让自己的晚年过得心境开阔、有价值感,他设想自己的人生巅峰是70岁,那时候他应该身体健康、能自己照顾自己,乐观豁达,不是年轻人眼里的“老古董”。

    为了达到这样的巅峰,他要从70岁开始改变,把40岁作为新的起点,转变心态,重新出发,一步步迈向光辉的70岁。

    有人说,你的少年时代属于书本,青年时代属于工作,中年时代属于家人,只有老年时代,才真正属于了我们自己。

    为了悦享属于自己的时光,人需要在40岁时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

    40岁之前,是人生的“储蓄”时期,而40岁后,是你的“投资”时期。

    你不必再做那些寻找自己、形成自我的“储蓄”工作,而是该思考如何将之前建立的人生和储蓄的经验进行投资,包括肉眼看得见的资产和看不见的资产。

    对每个人来说,最该重视的无形之物不是靠应酬维持的人际关系,而是自身的健康和仪容仪表。这是我们最值得投入的无形资产。

    40岁到70岁,是一个人从中年走向老年的阶段。如果没有规划,过一天算一天,这30年很快就过去了。

    到时候再后悔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想见的人没有见,就毫无意义了。

    40岁以后的人生,如何过得更有意义?

    松浦弥太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在《给40岁崭新的开始》一书中给出了三个答案:

    第一:回望过去,对过往的经历进行梳理,重新认识自己;通过感恩身边的人和事培养感恩之心,学会放下一切,从头开始。

    第二:站在当下,更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找到自己的无价之宝、努力提升自己。

    第三:放眼未来,规划今后30年的生活,让70岁也可以是人生巅峰。

    在《奇遇人生》里,阿雅感慨自己的年龄,已经从蹦蹦跳跳的小女孩变成四十岁的人,同行的毛不易说:“不至于考虑这么多,四十岁就是新的二十岁。”

    其实,不管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如果我们能定期检视自己的生活状态,明白什么才是当下最重要的,就不会陷入迷茫,失去人生方向。

    不论何时何地,积极拥抱生活,认真规划未来,不管是20岁,还是40岁,又或是70岁,都是当下最好的年纪。

    在《给40岁崭新的开始》一书中,松浦弥太郎分享了自己过好下半生的智慧:

    步入四十岁后,最好封印起来的三句话;

    此刻的自己拥有些什么?

    如何向孩子传达心目中“理想的家庭”?

    别忘了备好养老资金;

    让你拥有耀眼70岁的读书术;

    给40岁的人生提醒等等……

    他会让你知道,40岁同样是一年级新生,前方等着的不是年老力衰,而是愈见韵味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0岁后最好的活法,是这三句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uq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