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厉害的人来说,他们看透了时间的机制,就可以“颠倒”将来和过去。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放在一个大系统上,做全局思考、逆向思考,他们由此获得超越他人的优势。
今天的得到商业参考课程里,分享了关于淘宝的小趋势,选择了淘宝从创立的2003年到2020年这一共18款,淘宝年度爆款产品,被淘宝成为「时代宝贝」,还在北京的798,给这些商品安排了一个线下展览。
见下图:
淘宝是中国电商消费历程的缩影,那18款商品所展示的也是我们普通人生活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确实是趋势的最佳代表了。大家看着这些年份和商品,是否也因此回忆起了一些往事呢?还记得当年使用万能充电器时的场景吗?是否也跟我一样,感慨时间的匆匆?
时间都去哪儿了呢?最近在补习的课程几个都在讲时间,而对于最近时间比较自由的我自己,也是再一次去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尝试清单工具软件,尝试番茄钟,而与此同时,却依然还是会感慨一天的结束,一个月的结束。
如今大家都喜欢说要做时间的朋友,如果我们真正的理解时间机制的“秘密”,是不是可以更容易地成为时间的朋友?
我们继续老喻的《人生算法》课程,带我们一起去探索关于认识时间机制和人生算法可能的联系进行思考,比如,我们的决策到底能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呢?我们做的事到底能不能改变未来呢?
带着这个思考,提出了现实世界中时间的底层机制。
第一点,时间是线性的,就是指时间沿着一个方向流动,被分为“过去、现在、未来”。
第二点,时间是匀速的,再富有的人,时间的速度也和你的一样。哪怕他有私人飞机。
第三点,时间是“自动驾驶”的,即使你什么都不做,时间也会自动向前走,把你带向未来。
看起来时间的底层机制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是,对时间的理解深度不同,对时间的使用方法不同,最终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同。
我们进一步跟着老喻老师的节奏分解来看。
一 时间是线性的
这是第一个机制,时间是线性的,时间是沿着一个方向流动的。在现在这个点上,线性的时间被划分为过去和未来两段。
基于这样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可以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段都关联起来,那么,就可以比别人更有优势。在这里老喻举了著名投资人孙正义读懂时间算法的例子。并且用这个发现,去不同空间里套利。
他有一个“时间机器”理论,他认为: 美国、日本、中国这些国家的IT行业发展阶段不同。在日本、中国这些国家的发展还不成熟时,先在比较发达的市场,比如美国去开展业务,然后等时机成熟后再杀回日本和中国市场,就好像坐上了时间机器,回到几年前的美国。 这个时候,你仿佛是个未来人,知道历史的走向,就能比别人更容易把握先机。
尽管时间是线性地向未来流淌,但是对于厉害的人来说,他们看透了时间的机制,就可以“颠倒”将来和过去。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放在一个大系统上,做全局思考、逆向思考,他们由此获得超越他人的优势。
二 时间是均匀的
这是时间的第二个底层机制:时间是均匀的,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每个人的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每个人的每一分钟的长度都是一样的。
但是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里,有些人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呢?除了实力和资源上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就是那些厉害的人,能够在大家看起来都一样的时间里,挖出更多宝藏。
秘密在哪儿呢?聚焦。
时间有时候和光一样,当我们能够极度专注、极度聚焦时,时间就像激光一样,产生强大的切割力。
尤其在如此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各大app不断的制造内容,安排推送,就是为了争夺用户的屏幕时间,而我们的注意力也将因此被分散,从而很难实现聚焦。尝试使用番茄钟或者给自己一个场景设定,让自己保持更多的Focus的时光。
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时间都是稀缺的。要事第一,用80%的时间去做20%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陷在紧急但并不重要的琐事当中。
三 时间是自动驾驶的
第三个机制,时间是自动驾驶的。
这就是说,时间是一直持续向前的,不受我们主观意志的影响。正如我们常常说的长期主义,享受时间的复利一样。
这个在投资界大概是被谈论最多的,所谓睡后收入,跑赢通胀等等。
就像巴菲特说的:我靠屁股赚的钱比我用脑袋赚的钱还要多。这句话也就是在说,比作决策更重要的是守候,守候时间的自动驾驶带来的复利。
通过时间的“自动驾驶”功能,巴菲特的资本,马云的服务器,李嘉诚的基础设施,在他们睡觉的时候,也能够大规模地创造价值。
基于此,老喻给我们总结了时间的算法框架:由三部分来构成:
“过去”是局部无法改变的已知条件,是你已经抓好的牌;
“现在”是选择分配点,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分配已经抓好的牌;
“将来”从现在这个点去看,就是各种可能性结果的概率。
过去只能作为已知条件,而不能简单地作为“因”。决策只存在于“现在”。所以你需要极度专注,主动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分配“过去”和“现在”的资源,进行理性的计算。你的所有决策,仅仅是对未来负责任。
在老喻《人生算法》30课里,关于人生算法的魔力,几乎都是通过时间来实现的。
所谓时间的算法,就是专注于“现在”,将“过去”串起来,或者“放下”,通过重新配置和理性计算,用于不可知的“未来”。然后依靠时间的自动驾驶机制,分秒推进,周而复始。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