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实苦,道是平常心
——散文里的人生百态
以前读不懂周作人,觉得淡而无味。同样写“吃”,梁实秋、陆文夫的文字能让人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去饱餐一顿解解馋,周作人的大多都太寡淡了。后来渐渐懂得了平淡中的苦涩,就像慢慢理解了鲁迅迎娶朱安的无奈。
周作人的散文中所有的关联都似有似无,细小风物信手拈来。《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卖糖》、《谈酒》等等,都在平淡中见丰腴。节制、低徊的情绪中是作者与世界结缘的方式,从不建立与我的关系,因为我只是世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淡淡的描写,没有澎湃情感的宣泄,但对故乡风物的热爱已是情感最好的表达。他的散文里弥漫着苦涩,因为他懂得人生在世就是如此,人总会死去,活着就是体验人生的滋味。《寻路的人——赠徐玉诺君》中“我们——只想缓缓的走着,看沿路景色,听人家的谈论,尽量的享受这些应得的苦和乐”。无奈接受命运的安排,平淡如水中品鉴着生活的苦与乐。
人生之苦不仅在于生的寂寥,还在于更多现实的境遇。萧红的散文经常以自我内视点体验底层人民的疾苦,自我体验到了生存的底线。《饿》中对饥饿的描写,饥肠辘辘的我挣扎在偷不偷东西吃的道德边缘。她所怀有的是一种对底层人的关怀,一种仁爱之心。与她不同的是,虽然都是描写人生的艰难,张爱玲的笔下更多的对人性自私求生本能的自省。《烬余录》中以战争为契机,观察着普通的人性。她并不回避战争,但又无关宏大主题。战争爆发却纠结于找不到适当衣服穿的女同学,为取消考试而狂欢的学生,死去的佛朗士教授。。。。。。普通人在面对战争到来时的千姿百态,讽刺中何尝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张爱玲对人性的解剖最深刻的应该是“这人死的那天我们大家都欢欣鼓舞”。为何人死了我们却感动开心呢?不是为那个人的解脱而开心,也不是庄子的超然,而是他的死亡昭示着我们无望的未来,从痛苦中挣扎出来的即将死亡的人,我们已无力承担他人的痛苦,只能以冷漠对之。所以,“我们这些自私的人若无其事地活下去了”。人的生存的脆弱在这一刻被揭穿。
芸芸众生,对他人的痛苦难以感同身受,更多的则是自我生命的感悟。梁实秋以幽默旷达的心态面对着生活的艰辛,何其芳则选择在幽闭自足的世界里与自然结合。梁实秋的《聋》、《理发》、《雅舍》用亦庄亦谐的态度描写着日常生活常态。《雅舍》中随缘的态度,既包含着随缘的欢喜也包含着放下,“客里似家家似寄”,我不过是雅舍的房客之一而已,做个随遇而安的过客也未尝不可。何其芳则是在充满爱的渴求中,营造了一个自我幽闭的世界,他是享受寂寞的快乐的孤独者。《墓》中将未受都市也未受乡村污染的纯净封存在墓碑之中,用最纯净的感知,表达对性灵乡土的认同,寂寥中蕴含着丰富的世界。
人生百态,世态人情,散文中的人生画卷苦涩丰盈。人生实苦,道是平常心。其实对于人生,“我并没有太多期盼,毕竟一生很短少有圆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