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家长该怎么做【571】

小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家长该怎么做【571】

作者: 李且慢 | 来源:发表于2022-05-30 08:37 被阅读0次

第一步.鼓励、肯定,认同孩子长大了。

比如说家里的宝宝上小学一年级,家长找一个恰当的时间和孩子聊天:“小明,爸爸问你,上了小学后感觉有什么变化啊?”他可能说,学校大了很多,小朋友多了很多,上课正规了学习也严格了,等等。

这时家长要马上给予认同和鼓励,“这就对了我儿子(女儿)进入了更大的学校,再也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了,这说明我儿子(女儿)长大了,对吧?

如果孩子自己没感觉到,家长就用赞美的方式肯定。比如说:“小丽呀,妈妈发现你上了小学后变得既懂事又有礼貌了,还会关心妈妈了你真棒!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姑娘长大了,对吧?”这时孩子一定认为自己又长大了,很高兴。

第二步.商量、选择、确认,让孩子承担家务。

在孩子高兴之余,我们接着就和他商量:既然你长大了就应该承担家里的一些事情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吗?

一般情况下,根据7岁左右孩子所能做到的,多提出几项家务供他选择其中的一项。比如说:扫地、洗袜子、擦茶几、摆放碗筷等,只要是他能做到的就可以。重要的是让他自己选,自己确定其中一项。这样做既尊重了孩子,也给了孩子自由,孩子不会有被强迫的感觉,这也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

第三步.想尽办法让孩子坚持做下去,形成习惯。

什么叫习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固定模式,这就是习惯。

具体做法,比如说让孩子扫地,首先只是培养这个习惯,不考虑扫得是否干净,只要创造条件让他天天扫就可以,如果家长再能做一件和他有联系的事最好。比如孩子扫完地,再让他去拖地。

如果没扫干净,家长想重扫,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扫,不能让他知道,那样做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也会让他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反正也干不好就不干了。不管是否扫干净都让他坚持扫,这样一般情况下到了七天左右他就感觉自然了,也比较舒服了。

第四步.讲做法,讲要求,达到规范。

这时再和孩子探讨扫得是否干净的问题,或者手把手地教他。一定要注意,一旦孩子有了进步就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强化孩子的好行为。这样坚持到21天,就基本上不用天天提醒了。从21天到90天的过程中,我们偶尔提醒他就可以了,90天以后就形成了稳定的习惯了。

这里我们提到了7天、21天、90天这几个数字。它是通过专家无数次试验和论证得出的规律。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7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他,这个时期他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个阶段是7~21天,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忘记,因此,还需要刻意提醒他。
第三阶段是21~90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用刻意提醒,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

一旦跨入这个阶段,这个习惯就已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的孩子“效劳”。

当孩子扫地的习惯稳定之后,我们再考虑训练其他习惯。

有的家长做得过于盲目,接连提出几项任务,孩子一看,反正我也做不到,干脆就罢工不干了。这样就违背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还有一点家长切记的是,培养孩子有始有终的生活习惯对家长来讲,做起来并不容易。比如,当孩子叠被子的时候,家长发现孩子叠不好,就在一旁唠唠叨叨,指责他,评价他,这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更有甚者,被子叠不好,就把孩子推到一边说:“行了行了,你看你,真是太笨了,连个被子都叠不好,可不用你了,还是我自己叠吧!”

孩子的活动只有开头,没有结尾,他的结尾由家长来补充,于是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不管干什么事,我仅仅干一半就足够了,后面的事由家长来完成。有些孩子一旦遇到他不愿意干的事,就会毛毛躁躁,故意把事情干得不理想。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干得不理想,家长就会适时地介入,在这个时候他就会成功地逃避这项活动。

家教箴言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的养成是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一天天慢慢积累形成的,贵在长久坚持。

人一旦养成了一种习惯想改成另一种习惯是很困难的。虽然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但是好的习惯会让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中受益匪浅,也是孩子人生中取之不尽的财富。

家长应该把培养子女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家庭教育的着力点。大量事实充分表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便无须记忆,很容易就会发挥作用。因此,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关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家长该怎么做【57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xo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