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逼自己一把
故事的魔法.89.w17

故事的魔法.89.w17

作者: 阿栗和你一起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7-06-02 22:00 被阅读0次

    在初中的时候,每天和小姐妹一起骑自行车回家。小姐妹间的聊天无外乎一些同学老师学校八卦。但是我们却有点不一样,我给她讲故事。事件的起因只是随意的聊天,然后我说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吧!于是我每天给她讲故事。就如西方故事里的一千零一夜。具体的故事情节我已不大记得,我随便捏造了一个架空的空间人物,故事情节随我想象。然后姐妹说:“虽然知道是你随意编的,但是我觉得好精彩!每天都很想听故事!”当时编的故事构思全部源于我看过的小说,没有目的只图好玩。这样的故事给了我一些鼓励:原来我有能力去构思一个不错的故事。

    这是我过去与编故事的渊源,成为孩子他妈后我觉得我越来越需要这样技能。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人世界很多事情,我很难去用直白的语言告诉他,我想他在单纯的世界里会活得开心点自在点。这时我需要与之沟通的媒介,最好的就是故事。因此当我翻开《故事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有这样几个问题?

    故事真的有“治疗作用”吗?

    故事能治疗怎样的行为或者状况?

    故事治疗适合什么年龄段的孩子?

    如何有针对性地编一个有治疗效果的故事?

    如果是针对我的孩子,我能编出怎样的故事?

    一个故事有什么必备的条件呢?.

    ….

    我带着疑问开始与作者思维上的交流。

    神奇的故事

    我经常会一些主题去搜罗绘本,比如针对孩子情绪问题的绘本,针对孩子自主排便的绘本,针对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绘本等等。其实找绘本的同时,我实际上是默认通过文字与图画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引导孩子。只是这些绘本故事不像本书作者中的那些故事如此有针对性。如果是有更贴切小孩生活或特性的故事,故事的效用应该会发挥的更淋漓尽致。正如作者在书中用她的亲身经历不断地验证她的观点。

    成人看小说看故事,很容易将自己代入主角,孩子也一样。之前我与孩子一起看《恐龙怎样吃东西》,绘本的前半部分抛出一个个问题:恐龙会不会吃饭的时候打嗝?恐龙会不会对着牛奶吹泡泡?恐龙会不会用面条戳鼻子?然后对应的是各种恐龙的吃饭不好习惯。而这些习惯像吹泡泡,戳鼻子,都是我宝会做的爱做的事,每次讲的时候,他就特别有代入感,看得特别欢乐。绘本后半部分描绘的是恐龙有着良好的吃饭习惯,给出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虽然在生活中,他偶尔还会去触碰这些界限,但是他有时故意与父母的玩笑,因为他知道什么是在吃饭时不能做的。

    故事的组成

    挑战性行为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挑战性行为,不同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的定义,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总而言之,就是让自己或者旁边的人造成困扰的行为。比如我的小孩,一生气就会乱扔东西。在他看来,将东西扔地上,就是他表现生气的方式,能很好的引起父母的注意。找出挑战性行为才能开始编一个有针对性的故事。

    隐喻

    好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合适的“隐喻”,本书用螃蟹来代表一个喜欢掐人的小孩。螃蟹有着大大的钳子,一旦感到危险就喜欢张开大大的钳子。作者想要帮助的小孩的挑战性行为

    就是掐人,跟螃蟹本身的特性非常一致。因此作者的故事中主角就定为螃蟹。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恐龙,他就隐喻着吃饭捣蛋的小孩;《折耳朵的兔子》中立不起耳朵的兔子隐喻着对自己某方面特别自卑的小孩等。如果故事直接讲诉一个爱掐人的孩子,缺乏隐喻,班上的小孩自然会找出故事讲的是谁,有相关挑战性行为的孩子一定会变成其他的小孩攻击的目标。这样就违背了故事本身的意义了!因此好的隐喻非常重要。

    情节

    情节是故事主要脉络,故事一般要将局面引入失衡,然后从失衡中走出。失衡——挑战性行为造成的一些不好的后果,回到和谐——通过一些解决方案,将问题终结。其中又涉及到“障碍”隐喻与“帮助”隐喻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小螃蟹的故事“障碍”隐喻有章鱼、海星、海鸥。“帮助”隐喻是用海藻织成的手套。最后,即使小手套不见了,小螃蟹也能与朋友们相安无事了。

    这些就是故事的主要构成部分。看似很简单,但是要构思,要将情节串起来,需要有更多的阅历,甚至是心理学知识,需要有严密的组织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想要真正编一个故事,或许下一步我可以从分析现有的治疗性故事开始入手。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事的魔法.89.w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xp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