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jnanyin.com/index.do?method=musicTheoryLink&id=38
1.泉州是南音的故乡,泉州也有许多民间俗语和南音有关;先说“撩”,但说“撩”之前,要先说到“拍”。“拍”在闽南有两音,一读“phah”,是“打”的本字,做“打”解,如“打苍蝇”叫“拍浒蝇”;另一音读“phiak”,如南音的“打拍”、“撩拍”。在泉州,如果几位朋友一起聚会,其中一位准备先离开,他会说:“发落撩”,就是准备走人。这里有个说法,因为唱南曲要打“撩拍”,几个“撩”过去了,就是“拍”;“拍”就是“打”,唱南曲已经到“撩”,接下去就是“拍”(打),你不“撩”(走),难道还等着挨“拍”(打)吗?所以“撩”就代表“走”的意思。也有说“撩”是“溜”的变音,似乎也可以,但用“溜”时,念“liu”音,如“溜之大吉”。
2.和“撩”有关的另一个俗语是“有箫无撩”。说是有一个南曲师,会一些南曲,四管全,但洞箫特别好,所以“和曲”喜欢用洞箫;一次出外“徛馆”,教南音。一天正在和管,只有洞箫、琵琶,连拍板也省了。外面围拢不少人在听。这时,一位老先生从门外经过,站着听一会儿,临走说了一句:“有箫无撩”,意思是只听到洞箫声,其他乐器和不上撩拍,就是“倒踏指”了。是批评那位曲师只顾突出自己的洞箫声,而不顾撩拍的做法。围观的人听成“有淆无聊”;以后流传下来,把它比喻乱七八糟和很无聊的意思。南曲其实琵琶和拍板是处于领路人的地位,有句南音谚语说“失撩难为拍”,就是这个意思。记住,和歕洞箫的先生,千万别提这个故典。
3.泉州还有一个俗语是“挌四六”(挌念kiak),就是“扯皮”的意思。说的是一次两个好抬杠的好朋友一起去听唱曲。刚好唱《一身爱到君乡》,唱着唱着,两个底下就一个音,争执起来,一个说是“士”音,一个说是“六”音,争个不停,别人也无法好好听唱曲。这时主人出来“做公亲”,问是什么事?两人就把争执的因由说了。主人一听说:“你们两个有没有搞错,《一身爱到君乡》是倍思管,不是‘四’,也不是‘六’,是‘倍思’,不听回去。”两人才静下来。以后就流传“挌四六”这个俗语,意指“扯皮”,或争论双方均没有争在要点上。
4.还有一个俗语,听的和说的相信都不多,就是“袂打ㄨ就卜倍思”。说是有一个曲馆,收了几个学生,开始大家学得很刻苦,后来有一个骄傲起来,认为没有什么。学完五空、四空、四六ㄨ就不辞而别。后来自己到外面闯世界。一次在替别人“捍后台”,弹琵琶,唱的是倍思;下面有老曲师听了摇摇头,说:“袂打ㄨ就卜倍思”,意思是不会“打ㄨ”怎么能算是会“倍思”。因为倍思管有一个特别的音“ㄨ”音,是使用“打ㄨ”的奏法,不会“打ㄨ”不算会倍思。而这里的“倍思”带有“背师”的意思,就是“违背师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艺不精,也可以说“袂打ㄨ就卜背师”。
5.有一个曲师,学得一身好本事,可是有一样毛病,就是“惊某”,他自嘲说“惊某大丈夫”。为了谋生,就在附近“徛管”,找了几个小孩子学南音。刚开始,忙的团团转,焦头烂额,连柴米油盐也顾不上。一天,正要去曲馆,老婆说:“日饾时无米煮饭,买一点米回来再去。”他如奉玉旨,因为万一逆了狮毛,一场打骂是免不了。可是偏偏就忘了,急急忙忙的去了曲馆。学生很快也到齐了,于是就开始教。当天教的是《三千两金》启蒙曲,开头已经教了一点,这天刚好教到“我厝爹妈那知,打骂一场”一句。那句的工ㄨ谱是“士士六工ㄨ士”,他唱一句,小孩子们跟着唱一句。他唱完上句,下句到了“打骂一场”,才想起老婆让买米回去,他忘记了,看来死定了,嘴巴不由就“死。死”的说了出来。孩子们以为是唱“我厝爹妈”一句,马上接下去唱“六工ㄨ”。后来回去怎么样,没有人知道。但他这句“士士六工ㄨ”却流传开了,变成“死死六工ㄨ”,比喻那种做人不知道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6.一个曲师,很精通南音,还四管全。娶一个老婆如花似锦,沉鱼落雁,姓朱名叫阿莲。古早女人是不能学南音的,可是这个曲师很疼老婆,就在家里偷偷教老婆唱南曲,弹琵琶,久而久之居然也精通南音,并且上四管样样全,但无人知晓。他有一班弦友,三不五时到他家和管唱曲,他老婆给他们泡好茶就回房去了,有续水才再出来。大家很熟悉了,就谐音叫阿莲“猪母奶”,阿莲也不在意。一天,几个弦友又聚在一起,开始唱曲。可是唱的人刚好手扭伤,无法打拍板,大家手里都有“家私”,也就无法打拍板,好吧,就不用拍板。唱着唱着,忽然听到有打拍的声音。原来阿莲在“灶脚”烧水,听到唱曲,不由手痒,就用风炉扇轻轻拍在锅盖上,声音清脆,踏拍很准。到一曲唱完,弦友们起哄,说曲师把宝贝藏起来,会打拍就一定会唱曲,叫阿莲出来唱一曲。曲师只好让阿莲出来唱,阿莲出来唱一首《梧桐叶落》,大家不由喝彩;于是以后如果曲脚不够,就让阿莲充数,她居然也像模象样的,扮生成生,扮旦成旦。后来,外面也知道这回事,就戏说“曲馆猪母也会打拍”,当然不是真的“猪母”,而是指阿莲的外号“猪母奶”。这句话,现在用来比喻那种,经耳濡目染就精通某件事的人。
7.泉州还有一个说法叫“叠”。比如你正在看足球赛,你的儿子过来吵你,你不耐烦,说:“再吵,我伫好卜叠你。”意思是“你再吵,我正好要揍你。”为什么把“打”说成“叠”?原来和南音也有关系。因为七撩拍、三撩拍的在“拍”之前还有“撩”的停顿(不打拍),而“叠”之前没有“撩”,是不停的将拍板一下一下打下去,就像大人打小孩一样。所以就把大人打小孩一下一下的叫做“叠”,很形象,是不是?大人互相打架叫“相打”,就不叫“叠”了。如果还说“叠”,那就带有轻蔑的意思,把对方看成小孩了。打小孩打得久一点就叫“长叠”,只打几下就完了叫“短叠”,如果老公不幸死了,再打自己的小孩,那就是“寡叠”。希望不要来个“寡叠”,太惨了。
8. 南音圈子里还流传一句“捷打照打拍,捷骂照唱曲”。因为曲馆的清规戒律很多很严,对不遵守的学生还是要打、要骂,“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难成材”,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如此,不单是郎君弟子然。但打只是在你唱的不对,或打错撩拍时,拿戒尺或小竹棍敲你一下,提示一下而已;唱不对,喝你一声,让你注意改正。但是有一条,打你的时候不能停下来,骂的时候也要照唱,不能躲闪,不能回口、回手,否则就是违规。就是经常让老师一直打骂,也得照打拍,照唱,只有这样才能进步;所以才有这句“捷打照打拍,捷骂照唱曲”。后来的意思变成:小孩子如果经常打骂,就会变得“蛮皮”,不听话。这句话后来也说成“捷打呒惊,捷骂无痛”,失去了原来带有教诲弦管子弟的意思。现在学唱曲当然没有打骂,但有时我们唱错了,老师也会大声说你几句,但那都是为了学生好,没有人会计较的。
9.七哐八硗
“七哐八硗”这一句泉州俗语也是和南音有关。南音中有“上四管”和“下四管”,合起来叫“十音”。在下四管中,有木质的乐器,如木鱼、四块、拍板等;有金属的乐器,如双铃、狗叫、响盏、小锣等。演奏时,要遵照一定的规律,南音艺人把它总结出一句话“拍无金声”,就是说在“撩”时,金属乐器可以发出声音,但在拍位上,只能有木质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所以,当你是在演奏一首七撩拍的曲子时,前面七撩,可以听得到金属乐器发出的清脆的“哐”声;后面一拍只能听到木质乐器发出的低沉的“硗”声;这就是“七哐八硗”。
在以后的年月里,慢慢的将这句话转义为好几个人在一起,如果意见不一,你要这样,他又要那样,就说是七哐八硗;也就是意见不一的意思。最初却是一句南音演奏的俗语。
10.泉州话中的“谱”
南音中经常要“奏谱”;这“谱”是南音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演奏时参照弹奏的曲谱。南音三大组成部分一是“谱”,其他两种是“指”和“曲”。南音的“谱”相当电脑的程序,如果没有程序,电脑也就无从运行;南音没有“谱”,乐器也就不知如何演奏;由此可见“谱”的重要性。泉州话中也有提到“谱”的,如“你只个人真无谱”,那是说你不按规矩来。“真歹谱”是说方法很不好等等。这一类的说法还有“照谱数”、“真离谱”等。可见泉州人把“谱”当成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照谱数”,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为什么不是“棋谱”呢?因为在闽南象棋、围棋出来就没有像南音这么深入人心。闽南没有出过棋坛名将;除了菲律宾象棋名家陈罗平,陈原籍福建晋江人,居住菲律宾。再说和棋有关的闽南话大多用“步”,如“照步来”,“无变步”等。可见这里的“谱”,应该是南音谱。
11.“听你嘞唱曲”的来历
泉州话有一句“听你嘞唱曲”,意思是说“你说的比唱的好听”,也有“说大话”的意思。普通话里头也说“说的比唱的好听”,但绝对不会说成“听你在唱曲”,因为“听你嘞唱曲”只跟闽南有关。先从闽南的“四合院”谈起;闽南的老房子从大门进去是“下厅”,再进去是“清井埕”,“清井埕”上去就是“顶厅”,也就是大厅。大厅两边是“大房”,“清井埕”两边是“过水”,“下厅”两边是“下房”。大厅在从前是很神圣的地方,上面供着神明、神主;凡年节祭祀都在大厅上进行。如果请馆阁来唱南曲,那是一定要在大厅上进行的。所以“厅”是在“唱曲”的地方。上面这句话应该是一句歇后语:“厅(听)-值嘞唱曲”。后来把“-”省了,成为“厅值嘞唱曲”,再变为“听你嘞唱曲”;意思也就变成“你在说大话”了。
12.开咀损顶,合咀损下
“开咀损顶,合咀损下”也是一句南音俗语。唱南音要注意吐字,就是咬住“字头、字腹、字尾”,“字头”指字的声母部分,“字腹”指字的韵母头部分,“字尾”指字的韵尾部分。唱字头叫“咬字”,唱“字腹”叫“归韵”,唱“字尾”叫“收音”,都要掌握适度。南音界又把咬字头称作“合咀”,收字尾叫做“开咀”;“合咀”咬字头时,不能太长,以至占了字腹“归韵”的时间,这就叫做“损下”,就是损失下面字腹归韵的时机;“开咀”收字尾不能太早,否则占了字腹归韵的时间,这就叫做“损顶”,也是减少了上面字腹归韵的时机,两者都是唱曲的常见毛病。
后来把这句南音术语,转义为开口伤人,闭口也伤人的意思。一个人“咀尖舌利”,整天说这个,讲那个,结果伤害了别人,就叫“开咀损顶,合咀损下”。也可以说是开口说话,把大人小孩都得罪了的意思。
13.侪牛踏无粪,侪曲脚唱无份
这句泉州俗语很多人知道,但后一部分,说的人很少,渐渐就几乎没有人知道。前面半句是说牛粪可以做肥料,但养的牛多了,就把可以做肥料的牛粪都踩没了。“曲脚”是指唱南音的弦管子弟,曲脚一多,因为南曲一首很长,一人一首的话,可能连轮上的份都没有。这句俗语现在用来形容人多了,反而干不成什么事情。也有说“多牛踏无粪,多某无底困。”意思是一样的。
和这句俗语相印证的还有另一句,就是“茶三、酒四、敕桃二”。这里先说“敕桃”,在一些闽南歌曲中是写“(辶日)迌”,就是白天也走,晚上也走的意思;也有写“忐忑”,南音写“敕桃”,其中“敕”念“tik”,也有写“佚桃”,我们照南音的习惯写“敕桃”吧。这句俗语是说喝茶三个人最好,一些地方喝工夫茶就摆三个茶杯,四个人、五个人也是三个茶杯轮流,因为这样喝茶,一个茶壶倒出来的茶汤味道刚刚好,量也刚刚好。喝酒要四个人,这样热闹,如果要划拳,配成两对,捉对厮杀,不寂寞。对“敕桃二”就有不同的解释,最常见到的说是要玩耍,两个人最好,既不会寂寞,也不会吵闹。但其实是说唱曲两个人最好。因为唱曲也叫“敕桃弦管”,这大家都知道,乐器四管全最好,不然有几支就几支。唱曲人少了,只有一个人,一首一首的接下去,会上气不接下气,把喉咙都唱哑。而两个人唱,一人一首,大家都有的休息,唱起来就很轻松;人再多,怕就有“侪曲脚唱无份”之虞。所以要“敕桃”管弦,就是唱曲,两个人最好。
这两句俗语都是说玩弦管不要人多,大家才都有份。现在就没有这种忌讳,人越多越好,就怕年轻人不来,唱曲也是大家互相推让,养成好风气。
14. 要美在肢骨,不是梳妆三四出
15.年惊中秋,人惊四九,琵琶惊趁赏
16.不三不四
用什么弹琵琶
如果问说:“用什么弹琵琶?”人家会说你傻了,不是用手指头弹的么?再问用那个手指头弹?人家会说:"不是用食指、拇指么?这还不知道?"如果再问:“弹琵琶的食指、拇指在南音界叫什么?”可能还有人会说:“叫己指、老指吗!”再问为什么叫“己指、老指?”怕就很少有人会知道了。
弹琵琶的食指拇指叫“己指、老指”几乎和琵琶的历史一样长久了。我国古代有通借字的习惯,比如古代“同”“通”就是通借字。古时候食指也叫“指指”,就是用来“指人”“指东西”的“手指”,但两字读音不同,前一个“指”读“ki2”,后一个“指”读“tsuiⁿ2”,连起来念就是“己指”;这里的前一个“指”就是“指东西”的“指”,做动词用,不是“手指头”的“指”,后一个“指”,才是“手指头”的“指”,做名词用。而“老指”和通借字有关,古代的“拇指”的“拇”和“姆”是通借字;后来“拇”“姆”的用法才分开。而闽南话中“拇”“姆”的用法没有分开,“拇指”也叫“姆指”,“姆”的另一个读音是“老”,比如“姆姆”,就是“姥姥”,“姥”有两音,一读“bu2”,一读“lao6”,在后来的年代里“姆”也演变出“lao”的读法。“拇指”就是“姆指”,而“姆指”也念“老指”。所以南音里头弹琵琶的指头叫“己指”、“老指”是由来已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