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教育专家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读之前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评论,发现有很多批评的声音,我找到相关章节,发现批评的论点有些偏激,没有全面的去阅读全文,仅仅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有些章节我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相信作者是为了思想的统一性,只是写出了事情的一方面,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理性地辩证地看待,读这本书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我们不应该只盯着和我们认知不同的地方而否认了它的巨大价值。
写日更是为了督促我自己多读书,多动手写作,增加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如果您偶然机会看到了我的日记,对您有所帮助我会感到很幸福,如果您觉得我的水平很低,浪费了您的时间,我感到非常的抱歉。如果您不吝啬您的才华,也欢迎您指点赐教。
前几天写的日记都是一些思想不太成熟的杂乱的东西,这几天通过阅读书籍和一些高人的文章,脑子里似乎是照进了一丝阳光,好像有了一丝希望,就想借着这一点光亮找到思想的出口,希望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希望我也能写出好文章。
今天就从读本书的前言所感受的写起吧!
这本书的前言首先引用了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从寓言引申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上,年轻的父母就是农夫,孩子就是一块玉,经过不同父母的教育,多年后的结果是差距很大,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一些人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我们都觉得自己很聪明,怎么会傻乎乎的用锄头雕琢美玉呢?但事实上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在无意中犯下的一些小错误,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阴影,让孩子无所事从,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我们还觉得都是为了孩子好。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博士爸爸为了教育孩子懂礼貌,不顾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玩玩具,强行要求2岁的儿子必须回答大人的问话,他认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我也很同意这位爸爸的观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我也这么做过,比如让孩子必须让着比他小的孩子,让他必须把自己喜欢的零食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礼让和分享是一种好的品质,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为什么说是一种好的品质呢?是因为很多人做不到,更何况是一个2岁的孩子呢!在孩子世界里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阅历,他没有这样的思想意识,2岁的时候是孩子自我观念形成的时候,我们大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无异于是在拔苗助长。孩子在长大了以后,能够准确表达他的想法的时候,对于小时候的事还耿耿于怀,时常提起以前的事,觉得我不不够爱他,我还训斥他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认为自己怎么这么倒霉,生了一个这样难缠的孩子。在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我向孩子承认了错误,我说:妈妈那个时候不懂小孩子的心理,我是为了让你好,为了让你生下来就是个圣人,妈妈通过学习以后知道自己错了,现在向你说对不起,从此孩子不在纠结于此事,亲子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在教育孩子方面,每个家长的意图都是好的,但结果往往不能如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不合适的教育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