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好作家喜欢读写作指南,这是因为好的写作指南不仅可以传授写作技巧,同时也是自身建议的表率。但是旧有的写作指南存在许多问题,拿斯特伦克和怀特的经典《风格的要素》举例,斯特伦克出生于1869年,他的写作风格在认知科学和现代语言学诞生前就已养成,书中的戒律并不能完全被认知科学认同,况且在二十世纪后叶口语化席卷世界之后,如今的语言习惯和当时有许多不同,因此如今写作者不能完全依赖他们的建议。
《风格感觉》的定位是二十一世纪的写作指南,作者史蒂芬平克是一位认知科学家、心理语言学家和科普作家。书中的建议大多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实。本书重点关注非虚构写作,帮助读者写出清晰连贯,简洁有文采的文章。虽然重点在于非虚构写作,小说家和诗人也可以从书中得到启发,因为风格的基本原理是普遍适用的。
image2
有些风格可以传授,另一些则不然。这种难以传授的风格感觉被称作“耳感”,要了解一位作家的耳感,必然要追溯到这位作家年轻时代读过的书单。这是因为好作者酷爱阅读,一旦遇到好文章,便不肯轻易离去,沉思它好在哪里,在欣赏好文章的同时,他们也着手在阅读中构建了许多清单,这些清单由字词、成语、比喻和修辞技巧构成。正是在写作中不断运用调整这些清单,好作者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耳感”。
“耳感”难以传授,任何诚实的写作指南都不会否认这一点,抛开这种暗默的风格感觉,一些写作风格技巧确实可以传授。
没有人天生就会写作,写作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中出现的时间太短,短到来不及在基因中留下痕迹,你从来不会听说哪个婴儿一生下来就尝试学习写作,却常常能见到咿呀学语的孩子,这是因为口头语言的出现远早于书面语言,甚至比人类这个物种的出现还早。
写作风格之难,难在我们必须假想和读者的互动,我们对他们知之甚少,也看不见他们的反应,你的读者可能是你的亲人、老朋友,或是普通大众。良好写作风格的关键就在于对假想中的虚构世界有清晰的概念。
众多写作风格中,古典风格以其简洁优雅的表达脱颖而出,在古典风格里,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作者将读者视为与自己同水平的人,自己只是恰巧看见了一些读者没看见的东西,作者像对话般将自己看见的东西呈现出来,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也能发现它,作者并不借机理清自己的思绪,那是写作前解决的问题,作者早在下笔以前就已清楚自己想说的话,或者假装是这样。因此只需要用清晰、简洁的语言为读者打开一扇窗,让读者在看到事实时认清它。这就是古典风格模拟的两种体验:向读者展示世界,并且对话。
image如何写出清晰有力的西方古典风格文章?
试看平克总结的八条写作清单:
原则一:减少元话语和路标
你可能在文章中看过不少这样的句子:
“在第一部分,我们将。。。。第二部分。。。我们会。。。”
这就是元话语,元话语是关于话语的话语,古典风格模仿对话,在对话中你几乎听不到什么元话语,就好比你不会对同伴说:“我将与你说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看到一只兔子刚刚躲在草丛里。”你直接说就是了。
古典风格的写作艺术是节俭地使用元话语,为了减少元话语的使用,你可以使用一些技巧,例如,在引入新话题时,使用提问来开头,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这一章讨论引起名字流行程度上升和下降的因素。“改为”一个名字流行或者不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你还可以运用古典风格的核心隐喻——视觉。将一段文字用视觉呈现。 以此减少元话语的使用,比如:
“前面这段证明父母有时会给女孩娶男孩的名字,但绝不会反过来。” 改为 “正如我们看到的,父母有时会给女孩取男孩的名字,但绝不会反过来。”
原则二:不要复杂主题
专业的研究者经常把自己的老本行当作谈话主题,却根本不管读者感不感兴趣。我们来看一个书中的例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将注意力转向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本文将评述这一过程近年来的研究。”
这样的开头在论文中很常见,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恐怕很难对教授们的活动感兴趣。研究者常常太过自恋,大段描写只有同行才着迷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修改成
“小孩子不用上课。就能获得说一门语言的能力。他们怎么做到的?”
原则三:少用模糊和表示强调的词汇
不少作者喜欢使用使用模棱两可的修饰词,如“几乎、显然、比较、相当”,这些词汇看起来就像作者在说,来告我吧,反正这不是我的意见。作者应该信任读者,相信读者不会对这些细节吹毛求疵,但这不意味着不能使用模糊词汇,作者应该在精心选择后加上,减少模糊词汇会让你的文章清晰有力。矛盾的是,那些表示强调的词汇,如“非常、高度、极为”也会造成和模糊词汇相同的效果。大量使用这些词汇会让文章乏味,还会给读者造成不良暗示。
原则四:陈词滥调,如避蛇蝎
古典风格是令人愉悦的幻象,当你在键盘上敲下一个个僵硬的陈词滥调时,这种幻象就破灭了,他们不会再在脑海里想到雪山的颜色,大漠的风沙,只会张嘴死气沉沉地默念而已。写作不可避免会用到成语,但请使用鲜活意向来代替陈词滥调。纳博科夫写洛丽塔扑通坐下,“两腿像海星一样分开”,张爱玲描写月亮,“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如果让一位平庸的作家拿“黑夜”、“火”、“永恒”造句,会写成“黑夜中重生,浴火中永恒”这样的句子,只有海子写出: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原则五:抽象概念,能砍就砍
古典风格将抽象最小化,因为那是人眼不能看见的,你不会在街上见到一位“问题”,或是一个“水平”。打开书目网站,你会看到这类标题:《自控力》、《沟通力》、《说服力》。在论文中你又能时不时读到自由度、精确度、科学性、自觉性。阳志平将其整理为性、度、力和人民日报体,文笔差的文章喜欢拿这类抽象名词吓唬读者。
原则六:减少僵尸名词
一些作者还喜欢将动词名词化,这会使文章了无生气,比如不说“肯定一个想法”,而说“作出一次肯定”,不说“爱上一个人”,而说“陷入一场恋爱”。海伦德沃斯将其称为僵尸名词,因为他们缺少一个施事者指挥行动,让文章显得笨重呆板,同样,动词变为形容词也会使文章失去生气,例如“促成”变为“起作用的”。
原则七:采取主动和互动风格
古典风格模拟对话,人称代词“我、“你”可以使文章生动,情感指数更高,也更容易记住,因此作者不必将自己后置,假装与读者之间隔了一位经纪人,这会让你写出这样的句子:这篇文章表明。。。。
试看书中范例:例子a:轻微暴露在一氧化碳中可能有害,例子b:如果你这样做,它会杀死你。
原则八:被动语态并非洪水猛兽
《风格的要素》等经典写作指南强烈反对被动语态,平克却认为被动语态有其使用价值,不能全然弃用。不过使用时需记住一个原则:引导读者的目光,使其聚焦到你想强调的地方。在被动语态里,施事者可以不被提及,例如“柯南调查案件”是一个主动语态,在主动语态里,你不可能将读者的目光从柯南身上移开,因为主动语态必须要有主语,因此“柯南调查案件”不可改为“调查案件”。但是被动语态允许你将目光从次要人物身上移开,改为“案件被调查了”,作者因此可以自由切换视角,呈现出他想呈现的角度。
3
为什么聪明人会写出烂文章?
你越了解一样东西,就越难以想起当初学起来有多难。这种感觉被称为知识的诅咒,知识的诅咒是经济学上的概念,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掌握了对手不知道的信息,却很少以此套利。例如销售二手车的人会严格按照车辆的保养差别来标定不同的价格,但实际上客户根本看不出车辆之间的区别,他们完全能够以次充好,给次品车标上与保养良好的车相同的价格(在经济学家的分析里,抛开道德,追求利益最大化,故无人为了诚实的缘故而行事)至少在实验性的市场里,没有卖方因为这些独有的知识而赚足便宜。
设计师因为知识的诅咒设计出难用的产品,作者因为知识的诅咒写出烂文章,知识的诅咒将创造者变成一个醉醺醺的酒鬼,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醉地无法开车了。作者必须意识到,读者并不了解他脑中的想法,作者行业内的术语也并不为大众所知,必须耐心详细地解释术语,将逻辑公之于众。
如何逃离知识的诅咒?设计师会做问卷调查,互联网公司会做a/b测试,企业会组织焦点小组。而作家可以将自己的文章拿给别人看,请求对方给出意见,这也是作家需要编辑的原因。千万不要对自己推测他人心里的想法过于自信,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常常对自己的预测能力过于自信,即便是对最亲密的人也是如此。
将文章给别人看,不代表必须按照他的建议来修改,每个人都有知识的诅咒和盲点,许多学术性文章枯燥乏味的一部分原因是作者不得不按照审稿人的意见修改,否则就难以发表。
作者也可以将文章给自己看,刚刚落笔写完文章常常热血沸腾,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文章。此时只需将文章放置几天,最好等到自己都快不认识这篇文章时,再拿出来翻看,你很可能会像平克一样问自己,“这里是什么意思?”,“我当时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是谁写的烂文章?”
许多写作者有个误区,认为文章必须一战而定,落笔后便不再修改,或许存在这样的天才作家,但对于普通的写作者来说,写作时若是太关注文字是否优雅,思绪便不能自由流淌,写作也变成痛苦的事情,只能先把想法呈现在纸面上,之后再花时间细细修改,许多写作者推崇快写慢改,他们写完一篇文章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却会花上几天时间修改润色。比如平克会将整本书从头到尾修改润色至少两遍,才拿给编辑看。
4
一本书就像一棵树,一排排句子像树的枝干,收束到更大的段落枝干中,许多段落又收束为一节,许多节又收束为一章,好作者会精心打磨文章结构,以便读者能顺利的从一根枝节跳到另一根枝节,找到作者藏在字词中的礼物。平克将其称之为连贯之弧。文笔差的作者却会将文章变为一片沼泽,沼泽中布满抽象名词和元话语,出路被野草隐藏,读者只好绝望地在沼泽里徘徊,希冀抓住点蛛丝马迹,从而找到出路。
image要想避免读者陷入沼泽,作者应当开门见山地将其主题传递给读者。读者接收到主题后,便不会被枝节绊倒,因为他们知道,所有枝节都指向一个地方———作者已经点明的主题。有人可能觉得,开门见山地描述主题显得不够精妙。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例子中的每句话都指向一个具体的活动,但是不告诉你主题,你是否能明白作者在说什么:
报纸比杂志要好
海滩是比街道更好的地方
一开始最好跑,而不是走
你可能要试很多次
这需要一些技巧,但很容易学
即使小孩也能乐在其中
一旦成功,困难不值一提
鸟几乎不会靠近
如果下雨就会很快湿透
一个人需要很大空间
如果没发生什么纠纷,一切将十分平静
一旦挣脱了,你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你可能已经糊涂了,但如果我告诉你主题是关于放风筝,所有的线索便都有了意义,可见在文章开头不远处点明主题是必须的,但呈现位置无需被限制。除非你是高明的散文家或推理小说家,试图制造悬念,然后突然点明真相,使读者恍然大悟,对于其他作者,还是让读者早早了解主题为好。
作者将主题送到读者手里后,就能看到读者愉快地出发了,接下来作者又要面临另一个挑战:让读者记住文章观点,领悟前后观点之间的联系。
作者在一段文字中频繁更换主语,会打乱读者的阅读体验,就像你一会儿让读者向左走,一会儿让读者向右走,要使段落连贯,就需要构建完整的主题链。主题链可以用相同主语形成,它确保读者从一个句子跳到另一个句子上时不会产生困惑,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主题上。
image使用相同主语可以帮助读者连贯地从一个观点过渡到另一观点,但若是频繁重复主语,听起来就容易千篇一律,甚至会让读者误以为文章中出现了新对象,在不得不改变主语用词的情况下,需要记住两个技巧。
1.比起原来的名词,它应该代表一个更大的类属。
2.第二个标出的词应当能让读者想到第一个词。
试看两个句子:
一辆公交车鸣着喇叭拐过一个拐角。这辆车差点刮到一个行人。
一辆车鸣者喇叭拐过一个街角。这辆公交车差点刮到一个行人。
以上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比第二个句子更容易理解,因为车是比公交车更大的类别,第二个句子会让人误以为出现了第二辆车,同时公交车是车这个类别中的典型例子,因此读者会自动联想,但是如果将公交车换成坦克,读者便难以想象了。
小结
以上就是平克教我们的写作原则,在师法西方古典风格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也有自己的古典风格,更不应该忘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那份来自源头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