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绝望了。
我又再次翻看了语言所二十年的真题,其中一门专业课的深度更是让我彻底崩溃。我不怕词类辩难,也不怕根据理论阐述某句话的模式,但我真的怕回答一个笼统的问题,比如:论“X上”,写一篇一千字的论文;论“由于”,写一篇一千字的论文等等。还有那些视角很广的汉语现象类问题,比如:某种网络语的出现是否会影响汉语某类词的词性演变,讨论其可能性;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华文中的某种词类与大陆汉语词类的异同,对我们全球华语研究有何意义等等。
以前我读这些题目的时候并没有太大感觉,不过是觉得自己的书读的还不够多不够细。多读几遍多背几遍,也就自然可以用理论应付这些题目了。
然而我还是太天真。
笔记做了好几本,书读了五六遍,依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曾经,我以为只要按部就班学下去,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这种想法太狭隘,太僵硬,根本不适应当下的发展。虽然年龄增长了,却还把自己的复习方法局限在考研阶段。
原来到了读博这一步,考卷上的问题已经不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而是需要你成为一个研究者。需要你在考试之前就对某种语言现象有过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否则你怎样才能在三个小时之内快速形成逻辑体系,做出四道各自一千字的论述。
随心所欲答出一千字不难,但难就难在无一废话,据理力争自己自成方圆的推论。
读过书以后才知道语言问题是可以利用数学思维和化学思维解决的,语言研究更是被逻辑学指导,受逻辑学启发的。做词类辨析题时,其受虐程度不亚于极其纠结的数学分类讨论题。
到这里我才知道,我缺的不是“力”,而是“广”。缺的是博览群书的基础,和对语言现象的敏感。
“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这说的就是当下的我。
再想想我最崇拜的学者,他用了十年时间才在《中国语文》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而那个问题,他研究了二十年。每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字,都有着可以无限发掘的讯息。真是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
人生之路对谁来说都坎坷,而真正热爱一种东西,即使被百般折磨,也不愿丢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