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诗人杨万里

摘抄,诗人杨万里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10-10 22:12 被阅读0次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起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相信很多人在小学时早已读过这首诗。细小的泉水、柔和的树荫、娇嫩的荷叶、调皮的蜻蜓,此诗把自然界中细小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流露出的诗情画意,令人心生愉悦。足以可见,杨万里是个心思细腻、性情温和的人。

    但事实上,杨万里也是一位正直勇敢的诗人。在污浊的官场上,他是一股清流,一心为国家和百姓着想。更令人佩服的是,35岁那年,他大胆地烧掉了所有诗稿,却在十多年后凭借自创的“诚斋体”轰动了南宋诗坛。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杨万里的故事,听听这位才华横溢的书生,为何要将前半生的心血付之一炬?

    1、穷苦出身,却是诗痴

    公元1127年,杨万里出生于江西吉水县的一个贫寒的乡村教师之家。父亲杨芾(fú)酷爱读书,为了买书,经常节衣缩食,久而久之,家中藏书竟多达上千本。在父亲的教导下,杨万里自幼虚心好学,饱读诗书。

    但在他的童年时期,彼时的金国频繁侵略南宋,于是百姓们非常敬仰力主抗金的名人。为了给儿子寻找良好的榜样和更好的教育,父亲便经常带着杨万里寻访主张抗金的大儒。后来,在名士们的教导下,少年杨万里不仅在学问方面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而且还将刚正爱国、勤政为民的品格刻在了心里。

    其中,这些名士中对杨万里影响最大的是诗人王庭珪(ɡuī)。公元1138年,宋金和谈,宰相秦桧主张接受金国的屈辱条约。有个八品小官闻讯后,拍案而起,直接上书请求处死秦桧,结果遭到贬谪(zhé)。当时无人敢接近这个人,唯有王庭珪不畏凶险作诗相送,并痛斥秦桧为庸夫俗子。后来,王庭珪虽被贬到了江西,却获得了世人的佩服。

    杨万里对这大无畏的行为拍手叫好,先是将王庭珪视为榜样,然后又向他请教作诗的技巧。但王庭珪却郑重地对杨万里叮嘱道:“想要写出好诗,你就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你要重点研究唐朝和本朝中那些大诗人的作品,并学习他们作诗的方式。第二,你要亲近自然,才能获得更多灵感。”

    杨万里听后连连点头,但在当时的他看来,觉得读书对作诗更有益,只因他要考取功名。于是为了提升作诗的能力,杨万里养成了早起后研读古诗的习惯。他一个劲地吟诵古诗,甚至细细地品味每一个字,导致自己经常读到入迷,连早餐都忘了吃。但正是这种刻苦学习的习惯,让他有了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应对科举的信心。

    可是,命运却跟杨万里开了个小玩笑。公元1151年,他第一次参加科举时因缺乏答题技巧而落榜。3年后,在前辈们的指导下,杨万里才高中进士。往后十余年内,由于朝中主和派当权,主战的杨万里一直被压制在基层。

    不过在公务之余,喜欢写诗的杨万里经常参加诗友聚会。那时候,许多诗人都喜欢用古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融入人群,他也学着用这种方法。

    起初杨万里觉得这很有趣,也写下了很多诗。可几年后,他却发现:古语学得越多,反而越难写出好诗歌。因为古语的意思与自己的想法往往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所以很难找到合适的古语来表达真实想法。这种言不由衷的方法让他觉得很痛苦。

    到了35岁那年,杨万里不愿再迎合当下的潮流,决定来个不破不立。于是,他烧掉了所有诗稿。此后,为了寻找更好的作诗方法,杨万里踏上了一条艰苦的探索之路。

    2、官场沉浮数年,仍保持一身正气

    在探索新诗风的同时,杨万里还主动拜访了多位爱国名臣。这些名臣教导他要诚心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杨万里将“诚”字铭记于心,不仅把书房命名为“诚斋”,还用行动践行了这一点。

    43岁那年,他在江西奉新县担任县令,由于一些官吏经常欺压百姓,导致监牢里关满了交不起租税的人,而税款却没有收齐。于是,杨万里下令释放所有被关押的百姓,并给他们放宽税额和期限,而且还严令官吏们不得为难百姓。

    结果,此举深得民心,百姓们纷纷主动前来补交税款,并到处称颂他,一时间杨万里名声大噪,成了为民做主的父母官。右丞相虞(yú)允文听说了此事后,非常赏识杨万里,于是就将他调到京城的最高学府担任教学工作。

    来到京城后,杨万里多次在奏折中提到了3种主张:一是力主抗金,反对投降主义;二是直率地揭发了很多官员的贪污罪行;三是减轻赋税和安抚民心。后来,在他的建议下,朝廷惩治了一些贪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国库更加充盈。但,杨万里却因此得罪了一些官员,47岁那年,他被排挤出京城。

    在接下来的3年里,杨万里一边在老家养病,一边研究作诗的方法。在家时,他潜心研读朴实易懂的晚唐绝句;外出时,他仔细地观察家乡的景物。此外,杨万里还经常与百姓交流,并汲取大量生动的口语。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以描写景物为主,语言也变得生动、易懂。

    49岁那年初夏,杨万里在荷塘边看到一只小蜻蜓立在刚刚冒芽的荷叶上。他顿时觉得这两者互相依偎的画面,十分和谐美好。思绪流淌中,那首家喻户晓的《小池》便应运而生。

    在写下《小池》的第二年,杨万里被任命为常州太守。有一天,他在花园散步时突然领悟了两件事:一是从自然界和生活中得到什么,随手写来即是;二是把诗与幽默有趣的想象结合起来更有意思。之后,他在常州写出了许多生动形象、雅俗共赏的诗词。

    譬如,有一天,他在竹林避暑时,一阵凉风令他身心舒畅。杨万里突发奇想,觉得竹林善解人意,能把热浪过滤成凉风送给自己解暑。于是,他挥毫写下了“却是竹君殊解事,炎风筛过作清风”。

    常州任满后,杨万里又赴任广州。在那里,他先是解决了百姓买盐难的问题,后又平定了梅州和潮州的匪患。由于政绩出色,公元1184年,朝廷又将他调到了朝廷的人事部任职。此后,杨万里不仅迎来了仕途的高峰,而且还成了诗坛的名人。

    3、独创“诚斋体”,名留青史 

    回到京城的第二年,杨万里将六十多位优秀的人才推荐到了合适的岗位上。宋孝宗赵昚(shèn)很赏识他的才华,就提拔他为太子的导师。为了表示敬意,太子亲手题写“城斋”二字送给了杨万里。一时间,“城斋”先生名动天下,随后他那别具一格的诗篇也传遍了整个诗坛。

    因为众多诗人早已厌烦了迂腐的古语,所以对活泼直白的“诚斋体”赞不绝口。他们纷纷效仿杨万里深入社会和大自然,将各种特定的场景写成了诸多活力十足的诗句。从此,南宋的诗风从晦涩转变为生动、质朴,而杨万里也被世人尊称为“诗坛盟主”。

    在这如日中天之时,杨万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他认为,自己仕途的前景会像西湖的景色一样美好。但好景不长,次年,杨万里在为功臣鸣不平时不慎顶撞了宋孝宗,结果被贬到了外地。此后,宋孝宗一直很讨厌杨万里,不愿再重用他,因此杨万里对朝廷越来越失望。

    到了公元1192年,权臣韩侂(tuō)胄(zhòu)想在江南一带用铁钱取代铜钱。杨万里调查后发现此举会增加百姓的负担,便再三反对。韩侂胄心生怨恨,将“不听话”的杨万里贬为赣州知州。杨万里见朝廷已是小人当道,心中充满了深深的失望,一气之下索性辞官回老家去了。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杨万里的作品以记录农村生活为主,《桑茶坑道中》就是其中之一。“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雨过天晴后,风和日丽,溪水满了,小草青翠,野花盛开。牧童在柳荫下睡得正香,黄牛则在溪边自由地吃草。诗中描绘的景色,正好反映了杨万里那静谧、安乐的心境。

    后来,这种安宁的日子却被韩侂胄权倾朝野的消息打破了,杨万里对此非常忧愤,逐渐抑郁成疾。公元1206年,韩侂胄不顾国情,强行出兵北伐。身患重病的杨万里得知后,先是怒骂奸贼误国,然后对国家命运深感担忧,焦虑得彻夜不眠。次日,杨万里因病情恶化而与世长辞,享年80岁。

    杨万里的一生,向我们展现了南宋爱国诗人的忠诚和才华。虽然他出生穷苦,却在父亲和名师们的教导下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人民公仆。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赋闲在家,他都保持着正直的本色和为国为民的初衷。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大胆地烧掉了前半生的诗集,并通过多年的努力打造出独特的风格,最终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杨万里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虽然坚守初心的路上略显孤独,但正是这份坚持,才成就了后来的出众,人生也因此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一生便足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诗人杨万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cg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