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大把可以写点什么的时间摆在我面前我却没有珍惜
依稀记得从小学以来,就被公认为是写作文写得好的学生,老实说你的文采还是比较出色的,情感细腻,表达真切。最让人惭愧的莫过于回望过去的点滴优秀,现在此刻和以后才是最能创造价值的时期。总以为这份稍微带着点天赋般的技能可以在你想发挥的时候就可以尽情发挥,其实不然,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课文还历历在目,这样的事情不知道上演在多少人的身上。我们都知道“以史为鉴”这个成语,我们记住了故事中人物的名字和令人惋惜的地方,最应该被记住的教训独独被忘记了。可能我在最小的时候还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着现在混混度日以后自己还是最与众不同的那个,这在曾经看来还误以为自己是淡然的品质,如今打脸了,那根就是不作为,是无所事事,是逃避,是懒惰,是妥协。高中想着大学可以有更多时间干自己的事情,大学又日复一日敷衍了事,在最有故事的岁月里什么也没留下痕迹。是啊,曾经有大把时间可以去写我的所感所想,所珍所惜,那是多么成长和值得回忆的乐事,我全部错过了。
当我想写点什么的今天——2020年,我不会写了,表达沟通贯穿了人类整个生命周期的内容,我浏览着当红作家、有名望作家和熠熠生辉的新媒体写作者的文章,我还在天真的以为别人能描述出来的语言自个儿也可以。不,看着别人做和自己正在做是两回事,简直不能相提并论,我不想再在“观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生活在某些方面给你按了快进键,也会公平地在另一方面按下暂停键。我看到他们写自己的生活,关于事业、感情、见到的摸到的真实可触的,还写做饭吃饭。他们写看不到摸不着的计划、梦想、迷茫、成功与失败。一切发生的还未发生的都可以体现在笔下,所以,别犹豫了开始吧。
没有写作逻辑,大纲,技巧,没有外在助力,那就靠自己探索。写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物,想到什么些什么,没有连贯性不怕,重要的是已经开始了。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要容易得多。按时间段写,按地点写,按表达的欲望写。没有人看也没什么,什么都是做给自己的,到一定程度才去考虑众人云云。
为这个目标做点什么,那就是多阅读,多表达。直接清除的表达自己是一种技能,有意识的去练习。目前这个阶段要多听多看,看看大神们如何确定写作主题,让大家看到想看的。思维混乱不知道写什么就从自身下手,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传递温情,传递力量。每一个小有成就的写作者都反复练习,我只做好一个小小的敲字者就好,写作者也是一个难以企及的身份,更何况大师级别。能写出最普通的本人的故事便已很好,现在已经想到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告诉自己“你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克服”,作为一个人,怎么也得做成一件事吧,别蹉跎了岁月,耗费了年华。
具体的措施:
1.每月至少3-4本书,一年36-48本书,纸质也好电子也罢,这个都会在豆瓣平台标记下来,作为见证。有时间看书最好,没时间就挤时间,用休息时间为爱好买单也是 值得尊重的。选择书籍也要慎重,宁缺毋滥,保证质量。先坚持一个月再到半年,一年,两年,成为终身喜好。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所有的悲哀。” 因为我认可这个观念自然就会向这方面倾斜,你学习什么就表明你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其次看了就要写笔记,读后感,学知识有输入有输出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促进学习,圆润阅读体系,为更好的写点什么打基础。
2.每周看一部电影,新上映的,经典的,无论新片老片,在电影院,在家里都可以享受只属于自己的一两个小时。放下手机,安静倾听,视觉盛宴。仍然遵循“输入输出”原则,出影评。为什么要坚持观赏影片,暂时我认为可以提高对自己的认知,了解各种各样的三观,间接的思想碰触,发现世界之美,人性之美与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异国风情文化,见广识多,培养形象力和逻辑斯文能力,当然可以增加写作素材啦!后期我还会读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深一步了解观影益处与影视内涵历史。
3.放下手机。无疑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是知识,是财富,也是无形杀手。它在青年们创新活力中增加屏障,在成年人中扼杀行动力执行力。一天一天浏览没营养页面,过眼云烟的“多看”,却减少了对学习知识的敬畏。躺在床上看手机是多少家庭的写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咫尺天涯。手机为多少家庭矛盾,感情破裂“增砖添瓦”。我要远离手机,合理利用。它给各种检索带来便利,却为我带来无止境的焦虑,任他人如何过活,那都不是自己的生活。有追求就应该放下手机,看身边的人,做该做的事情。
在某个年纪之前,你可以靠透支身体,小聪明和老天给你的运气一直取巧的活着。然后到了某个年纪以后,真正能让你走远的,都是自律积极和勤奋。遇到难题,不再说“我不会”转变成“我试试”,在没有资格谈钱的“我的现在”,先投入自己,时时刻刻的高效和积极,可能这些日子都会使我的时间更值钱。先做好自己,该来的都会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