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秋叶大叔要亲自操刀办写作训练营,我赶紧报名参加。果然,还没上课就觉得来对了——同学的质量太高了。
而当上完第一课以后,就更庆幸自己报名了——讲得真是太好了。
想写的东西一万字都不够,只好拆分成几个部分来写,具体结构参见下面的框架图:
上完第一课总结的学习框架.jpg
这篇先尝试拆解大叔课程的设计精妙之处吧,高手的暗箱是非常值得分析的。我会以第一课为例用黄金思维圈的框架来拆解,对于整个训练营的分析等到课程全部结束后再说。
第一课的内容,讲的是框架式写作的方法。
Why:为什么第一课讲的是这个?
写作内容千千万,大叔为什么要在第一课讲这个内容,意义何在?
训练营的整体课程安排中,第一课的语音导读部分对于框架式写作的意义进行了很详细的阐述。为什么第一课会选择讲框架式写作,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呢?我们用系统思维来看。
输入-系统-输出,本图来自永澄老师系统思维,即用系统的视角来看待事情,而系统的三要素就是输入、输出和系统。
假如输入端是一群想要提升写作的学员,输出端是一群写作水平得到提升并且拥有持续变好可能的学员,那么系统中间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要素?
如果给你一个月的时间,让你往这个系统里面添加要素,以实现能够达到输出端这样的效果,你觉得你会添加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中间的这个系统端其实就是高手的暗箱。
如果让一般人来选,可能会写教大家怎么起标题,怎么选择文体,怎么写开头,中间素材怎么去找,结尾怎么写,什么风格的文章应该怎么写?讲一些具体的、看起来学完马上就能用上的方法。但是,大叔显然不是一般人。
秋叶大叔选择的是思维模式的改变。
为什么整个写作营要持续长达一个月,而不是以往的21天?
为什么整个写作营是大叔亲自来操刀,而且专门邀请了助教,进行重运营形式的点评和陪伴?
因为,其实那些讲具体怎么提升写作技巧的东西都不重要,那些只是术。学习的四个层次「道术器用」中,大叔想要传给我们的是「道」,而不仅仅是方法。
掌握精通四层次法,来自永澄老师只有底层模式的更新,才能够真正让一个人发生彻底的改变。如果只是学了一堆所谓怎么样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学完确实能感觉好像学了很多技巧,收获了满满的干货,可是真正写起来很难有所改变,甚至根本就不会去写。
在短短的30天内,想要让一个人写作水平有质的飞跃,就必须更换他的底层模式。所以大叔才会首先给我们传授框架式思维,表面上看起来讲的是框架式写作,实际上讲的是结构化思维,而结构化思维是一个应用多么广泛又多么实用的东西,就不用我多说了。
大叔在课程里面也已经讲到了,无论是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拥有结构化的思维方式,都会给你带来特别大的效率提升。
为什么人类的大脑会喜欢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呢?其实因为我们都是「认知吝啬鬼」,《超越智商》这本书中提出了这个概念。我们的脑袋只占身体比重的十分之一,却消耗着20%到30%的能量资源,所以我们就会尽可能的使用自动思考的常规模式来处理事情,而不愿意启用更多的认知资源,这样一来,结构化的思维就非常重要了。
也许大叔说的框架非常接地气,让人一看就懂,却无法让你觉得很厉害,如果换一个词来说,思维模型,是不是立马就变得高大上了起来?
思维模型,是对领域知识方法,工具原理等内容的高度概括并不断完善的基本概念框架。大家都知道,查理芒格拥有一百多个来自各个领域的顶级思维模型,而那些顶尖高手们也是言必谈思维模型。用好它,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逻辑性,提高思考的效率,扩大自己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格局。
所以,第一节课之所以谈的是框架式写作,其实是大叔希望通过讲这个来把结构化的思维方法传授给我们,让我们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当这个底层的思维模式更换之后,那些方法的掌握其实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的写作水平会有一个全面的飞跃。
并且,这个进步不仅仅是发生在这一个月的写作训练过程中,当课程结束以后,只要持续的践行结构化思维,在工作生活进行实际运用,也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改变。
How:课程是怎么讲的?呈现思路和方式是什么?
这次的课程和以往形式都不一样,很有意思的是采用了语音导读和文字稿内容双线并行的模式,并且在开课前提前给出了完整的文字稿内容让大家去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再进行相关的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更容易消化吸收
第一,文字材料给出来,更加容易让大家消化吸收。尤其是大叔讲的是写作,而且还是写作的底层逻辑,如果只是用语音讲一遍,大家就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反复重听,否则其中有很多要点其实是难以吸收的,这也是我对以往传统在线教学最不满意的地方,为此我甚至锻炼出了速记笔记的技能,初衷就是为了看笔记回顾课程比较方便。
所以大叔这样做是特别贴心的一个方式,即使这样做要冒着很大的课程内容被传播出去、被盗版的风险,但他还是这样做了,这就是有一份底气在,不怕内容传播出去会对自己的课程造成影响,因为整个训练营的同侪激励的氛围,资源,老师和助教的点评,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大叔有一句话我觉得很经典:你见过谁是靠看视频听音频学会写作的吗?教写作的东西本身就应该是文字形式的。我特别认同这一点。
更容易理解课程
第二,提前把课程内容放出来让大家预习,这样大家都有充分的时间去好好的消化吸收课程中大量的内容,并给出自己的疑问和反馈。大叔可以在正式讲课的时候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和调整,这样大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如果采用以往的上课形式——课程当天才开始讲课,以大叔给出来第一课文字稿的信息量,恐怕很少有人能在一晚上就把它消化吸收掉,更别提后续就要开始做作业了。
这样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想着天哪,原来这么难,可能直接晕过去了,根本不想写作业,也不想听课了,这样其实对课程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种先预习再上课的形式,非常适合这种满满都是干货的课程。
语音导读赋能
第三,语音导读和文字内容双线并行,有意思的点就在于大叔把讲述意义的部分用语音给讲出来了,所以这是导读,因为意义是放在内容前面的。
当大家听完了大叔讲述的意义,再去看文字部分的课程内容的时候,就已经被大叔讲述的意义和好好学习以后能够达到的愿景和目标给赋能了,带着这个状态再去看长篇大段的文字版内容,就也很容易沉下心来看进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语音导读的那个部分一定是大叔自己来讲,而不是也放出文字稿的原因,因为赋能的这个部分,使用语音会更有感染力。
如果用感性和理性来区分的话,大脑中负责人的行动能量的部分其实是感性的,光用理性是无法打动的。
所以大叔会先在语音导读的部分阐述意义使命和愿景,让大家知道践行结构化思维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好处,给大家把能量拉升起来,激发大家的感性脑区和行动意愿,这样大家就会很愿意去认真学习。这个时候再把长篇大段的文字学习内容放出来,大家就会在这份行动意愿的支撑下面很好的把课程内容给学习完了。
否则的话,如果没有这个导读部分,直接放上这么一篇文字学习内容,我觉得有很大概率是看不完的。
这就是为什么大叔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呈现,进行分析以后,就会发现他的每一个设计点都是有背后的意义和道理的。
其实这个课程方式以前只在大叔的万元级别的高端私房课上面使用过,这可能还是第一次在千元级别的训练营课程中使用,这也足以能够见得大叔对于这次课程的重视程度。关于大叔这次课程想要实现的目标,我大概能够想到一些方向,这里先不说,等到课程后面总结的时候再说。
What:课程讲了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感触?
感触部分,由于篇幅过长,分为语音导读部分的感触和课程内容的感触两个部分。
链接待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