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友聊天,聊起风筝,友立刻马云家淘了风筝。一下勾起对风筝的儿时记忆。以此文纪念回不去的过去时光,那些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无忧无虑的儿童时代。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清人高鼎写的这首诗应该是对放风筝的最初的文学记忆了。
立春之后,阳气上升,东风渐盛,放学后的玩伴就拿出平日里扎的八角风筝,一个人在前拉线,一个人在后面保持风筝平衡,逆风奔跑,差不多的时候双手向上一举,八角风筝就会嗖的一下越飞越高,虽然大部分时间风筝随后就斜拉着一条弧线一头栽下来,我们就这样乐此不疲的一次次举升,期望着风筝越飞越高。但是对于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学生没什么学习压力,这样可以消耗旺盛的精力。
玩伴中风筝做的最好的是兵,他的姓和我们不一样,长大后才知道他爸是入赘到我们庄上的,但姓还是随他爸,70年代,他爸老家是附近城市最穷的地方,都吃不饱饭,我们村人少地多,就入赘过来了,大集体时名曰增加劳动力。
同样做风筝,他的风筝每次都是飞的最高,做风筝的骨架是芦苇杆;蒙皮是村里干部看过的报纸;线是化肥袋上的封口线,从一头扯,可以完整的拉下整条,不光可以做风筝线,还可以当钓鱼线;物质匮乏的年代,儿童的玩具都是长辈的口授手教,还有就是自创,相比今天孩子的玩具的动手能力不知道高了多少个级别。
无忧无虑的时光就这样风筝的放飞收回中快乐的度过,长大后,大家散落在不同的城市,为了生活,成家立业后更是难相见,如今算来都快30年未见。
如今,天气晴好的时候也会带着儿子放马云家的风筝,看着儿子一如当年的我们,可是他的玩伴在哪里,长大后的记忆里又是什么样的儿时风筝,也许此刻兵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