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纵自己一次,果然还是醉了。起因源于偶尔读到:“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杨万里的这句诗,一下子唤醒了我美食对我无法抵挡的诱惑,突然有了一个欲望——重温舌尖上的夏天。跟那人一说,积极响应,他说撸串啤酒还是在家啤酒烧烤,你定。抬头看一下外边火辣辣的太阳,忽然对出门撸串,失去了勇气。无需回答,那人看出来我的忧郁,几步走到冰箱前,从冰箱里一样一样往外拿适合烤食的美味——羊肉,素鸡,年糕,青椒茄子。看他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急得大呼:够了,够了。一边收拾需要加工的美食,一边插上了烤箱的插座,那人义无反顾。我看他一气呵成的动作,瞬间没有了刚才馋火攻心的焦虑感。
结婚三十年了,在这一点上夫妻两绝对称得上妇唱夫随,只要你想吃,他就有办法让你不枉想念一场。仅仅半个小时,一声熟悉的:吃饭。将我从小说中入迷的故事情节中毫不费力的拉回。
吹着风扇,吃着那人自制的烧烤,喝着家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喝剩的几罐啤酒,突然感觉生活原来还是可以这样美好。心是淡然的,味蕾是满足的。一会儿功夫,一碟子美食,一罐啤酒彻底入了肚。一边满足地打着啤酒混合着烤串的嗝,一边坐在餐厅靠近门口的地方享受穿堂风,一会儿的功夫就昏昏欲睡了过去。临了听到那人一句:看醉了吗?就啥也不知道了。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躺在卧室大床上靠窗户的一头,一睁眼外面大朵的云彩正看着我眨眼,天蓝得令人睁不开眼,云朵在蓝天上晃来晃去,看得人直发晕。客厅了熟悉的体育频道正播放着不知道是哪个队对那个队的篮球赛,比赛很是激烈,那人屏住的呼吸,感受不到家里还有人存在。
我怎么又睡下了。闭着眼睛自顾自说了一句。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那人提问。
问谁呢?自己喝多了,趴在餐桌上就睡不知道啊!那人显然很是不耐烦。
啊,那我怎么爬到床上的?
我抱的。那人毫无情绪的说。
也没喝多少啊,怎么就醉了。为了缓解尴尬,开始给自己解脱。
还没喝多少,一晃眼的功夫,三大罐啤酒腾空了。听出那人言语中的火星子,继续闭眼,闭上嘴一言不发起来。
我看你还是好好减减肥,再这么下去我可抱不动你了,今天累死我了。那人不依不饶。
谁让你抱的,我趴一会也就好了。拿出和那人相处惯用的必杀技——胡搅蛮缠。
看你说的好听,出点事怎么给你爸妈,女儿交代。
看那人越说越激动了,赶快住口继续必杀技——沉默,沉默,再沉默,还是沉默最管用。房间里重新回到了除了电视声音,静得就剩呼吸的声音了。
好久没有喝这么多了,偶尔醉一次,短片一次也不错。醒来了也不急着起床躺在床上,闭着眼睛,一动不动,只让思绪活跃。这几天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多次看到“格物致知”这个词语,很有感触。“格物致知”是王明阳在贵洲龙场所悟出的哲学道理之后,对《大学》古本宗旨,对“格物和致知”作的新解释。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格物致知”是为人处事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历代有很多人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解读,王阳明更是把它融入了自己的“阳明心学”。
“格物致知”不是探究万事万物而得到真知。“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事情的意思。格物就是事情上正念头。“致知”就是致良知,也就是实现良知的意思。“格物致知”就是说:只要你能在所遇到的每一件事上存正的念头,去除恶的念头,你就能实现良知。
有了良知有什么意义呢?良知会指引一个人具备圣人的品格。说白了,就是我们做事要“存正念”,也就是存有点好心。
这个时代功利性越来越重,大多人做事前都会琢磨一个值得吗?凭什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成了很多为人处事的初心。而这样的结果是,事情的结果大抵会失望。越是在乎的东西越是得不到,这是宿命也是规律。很多时候,我做事的初衷是,做这件事是好的,是符合规律的,就去做了,不会想太多,也不会过多想具体会带来什么好处,也不是想不出来,就是不愿意去深入想。这也许是弱化功利心的一种心性吧。为人处世存正念、存点好心的“念头”,最大的好处是会使你有“浩然正气”。意识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是顶级哲学,比一切高级的方法论、理论都要厉害。
有人从以下几个方面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王阳明“格物和致知”,让人明确“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必然性。
第一点:要有致良知的心。人的认识和行为要一致,不可以口是心非,也是“格物致知”最难之处。就是思想是否合于道德法则的事。
第二点:知和行为一体即可致良知。“知”与“行”二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知”与“行”是二而一的事,人必须依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事,端正心性,修身的行为也是各有切入点。只要依本心去对待每一件事物,知道善恶,就是良知。
第三点:诚意要至纯至真,才会有好的结果。《大学》的功夫就是诚意,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夫,一个“诚意”涵盖了全部。
第四点:随时随地都在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格”就是纠正的意思,纠正错误使其回归正途。格物不分动静,静止也是一种事物,就是说不管是动还是静都要端正自己内心的意思。不要被欲望情绪所控制,随时随地都在纠正自己的心外私欲,这就形成了格物的必然。
第五点:“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才会去掉欲望不正之心。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学说,不是光嘴上说的,重要的是有实际行为的表现,存天理上,无私欲上。
王阳明新解《大学》中的八条目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以概括为“明明德”,这与程朱理学诠释不同。而“止于至善”的崇高境界,体现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格物,致知的必然性。“格物致知”也就成为王阳明对《大学》新诠释的核心思想。
我很是赞同这种说法,但自己却说不上这么多的大道理。窃以为:没有“正念”也就没有接下来的一切。认真想想“存正念”就是最朴实无华的处世道理,简言之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大道至简,简而能全”。
这一段时间看修身养性的书多一点,心里也渐渐清明了许多,心绪自然也淡泊了很多,期待未来能有更深的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