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考 试 作 弊 极 简 史:后果很严重!

考 试 作 弊 极 简 史:后果很严重!

作者: 老寒侃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22-06-09 23:50 被阅读0次

    唐朝

    唐朝政府为了能够更广泛地搜罗人才、防止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允许“行卷”和“公荐”,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考生作弊更加光明正大了。

    所谓“行卷”,是指考生在考试之前,挑选出自己的优秀作品,呈送给当时的达官贵人或者大家名流,从而为自己营造声誉或者向主考官推荐而扩大机会。

    这种考前勾搭贵人的做法在今天来讲不可思议,在当时却很普遍。

    比如,白居易原本籍籍无名,而将自己的诗文呈给顾况之后,很快就在文坛有了姓名,也因此为之后及第打下基础。

    公荐”的存在原本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但在推行过程中,却被一些贪官利用,成了徇私舞弊的手段。

    比如杨国忠的儿子明明是个学渣,考明经都不合格,却因为当时礼部侍郎畏惧杨国忠的权势,最终“置暄上第”。

    此外,泄题也是唐朝科举考试中常常出现的现象。

    泄题的后果就比较严重了,一旦被发现,便会受到处罚。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十四》记载:“董思恭者,苏州吴人。所著篇咏,甚为时人所重。初为右史,知考功举事,坐预泄问目,配流岭表而死。”

    宋朝

    在宋朝,传递答案是作弊的基操,这种舞弊手段也被叫做传义。

    宋史·选举志》所列举人五弊,排第一的就是传义。

    对于传义现象,宋代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一经发现立刻取消考试资格。

    尽管如此,传义依旧屡禁不止,不仅考生之间互相传递答案,甚至还有考官与考生之间传题的现象。

    和传义相似的,还有挟带,也就是打小抄,也是科举考试中非常常见的作弊手段。

    宋代科举规定,考生参加考试时,除了韵书(由于各地方言不同,考诗赋时,供统一韵律之用)之外,其他书籍或与考试相关的纸张,一律不能带入考场。

    如果挟带被抓到,会被请出考场,遭到殿二举的处罚。

    虽然查的严,还是有不少考生会铤而走险,他们常用的方法则是把小抄藏在衣服、鞋帽中,为了藏东西,有些人还会在衣物内缝缝上夹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考 试 作 弊 极 简 史:后果很严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ev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