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作者: 棒球与知更鸟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19:33 被阅读0次

           十岁那年,我在父母的带领下第一次去了北京。半大的孩子,瞬间就被首都的繁华迷住了眼。短短几天,首都几个主要的景点被我们逛了个遍。白天,孩子在面对新奇事物时特有的蓬勃精神气儿驱动着我,即使跟着大人东奔西跑了一整天,仍不能尽兴。只有到夜里,姗姗来迟的疲惫感攫住了我,这才感觉到眼皮和四肢上似乎挂着重物。于是,一到下榻之处我就赖在床上同父母撒着娇,再也不愿动弹。留守在家中的祖父母一般会在这时打电话询问我们的情况,而我通常会大喊着玩累了,拒绝去接他们的电话。直到返程的那天晚上,在父亲的要求下,我才强打起精神,接过手机回应两位老人的问候。祖父随意问了几个问题后,可能是听出了我答话时心不在焉,他突然抱怨了一句“你个臭丫头,一点儿都不想家。”

    其实,当时的我听到这句抱怨后内心的困惑是远大于愧疚的。要知道在一个孩子眼里首都可比家乡迷人多了。先不说在这所老城里藏了多少我从未见过的新奇事物,第一次站在首都喧嚣的街头,小小的我仰着头试图去数清周围的楼宇到底有多少层,但过不了一会儿就被灯火晃花了眼,不得不重头数起。几次失败后我摸着僵硬的脖颈不得不放弃这种小孩子气的行为,但心里却不觉难过。反而理直气壮地想着,这可是通天的高楼,凭我这个小娃娃是不可能数清的。而当时的家乡,最高的建筑不过七层,抬头可见大片毫无遮蔽的空阔天空。晚上,你甚至能在天幕中看到几颗明星,它们轻易地的冲破了小城的灯火,在黑色的夜空中熠熠生辉。因此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在首都彻夜不灭的灯火中怀念家乡那个清冷寂寞的夜空。但是祖父伴着叹息的抱怨太自然了,它像是在悄声告诫我,在外的人要想家是一件理所应当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你不这样做才叫奇怪。之后外出时,家里来了电话,我总是嚷着想家,但心里是否真的有这种情感却很难说。

    当然,如果把外出旅游几天想家的情绪称作乡愁未免有点小题大做,甚至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那件事只是让小小的我有一个了模糊的印象,它尚不能说服我,只是被我像记“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刻板地记在心里,并加以模仿。人在外,不管你所在的地方怎么样,你都应该想着你启程的那个地方。我对这个观念的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停滞的。身为学生,十多年来我从没有长久离开家乡,课本上时有思乡诗文也只被我当作是一首需要被背诵的作品,或是一道需要被解剖后按答题套路填写答案的语文题。文字的华美反而将真实的感觉剥离了。长久以来,我只是站在橱窗外,看着展柜里有一件叫“乡愁”的展品被放置在炫目的灯光下,人们夸耀它,神神叨叨地将它奉上神坛,但我却从没有触摸过,感受过真实的“乡愁”。书上字字泣血,表达无尽哀愁的作品在我看来是那样的陌生。

    我对“乡愁”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已经是高中时的事了。一次,我们学纳兰容若的词,老师请同学赏析名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有个同学站起来,语带调侃地说这句词不仅很美,还从侧面体现出了纳兰容若京城公子的性格。故乡有没有入他的梦我们不知道,但他对异地苦寒天气的嫌弃之情倒是明显的很。老师听完这番发言笑了,一边摇头让他坐下一边说着“你们啊,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呢。”语文老师在远离她家乡的地方任教,正常教学任务完成后经常跟我们讲一讲她的家乡。她口中“故乡”是从山上蜿蜒而下清澈的溪水和其中嬉戏的游鱼,是家人做的野菜饺子,是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田。构成那方土地的明明都是些寻常东西,甚至离乡多年后这些东西可能都不存在了,却让老师念念不忘地一遍遍同我们念叨着。同是种植庄稼的土地,只因其中一方是你从年幼时就穿越走过的,它就变得与众不同了。你在其他地方看到同样的景色永远只是它的映照之物,你可以夸赞异乡的景物有多美,但在说完所有的赞美词之后总会嘀咕一句“在我家那边,也有这样一个......”就好像前面所有的话语都只是铺垫,真正的爱意和怀念都凝结在后面这句小小的嘀咕当中。这时景物不再是单纯的客观事物了,它连接着回忆、亲人、老友,结成密密的网将远行的人笼罩其中。在外面过得苦了,你不由得会想想故乡,那些温暖的,可以支持你,给予你力量的东西都被留在那方无法随你奔波漂流的土地上,这就是老师对乡愁的理解。高三时,老师因为家庭原因终于可以回到被她惦记了许久的故乡。最后那堂课上,有不少同学都跟老师开玩笑。老师终于不用把那个回不去的地方挂在嘴边了,这下应该高兴了吧。老师站在讲台上,在讲课的间隙插了一句“哪有,对我来说他乡还没有变成故乡,故乡已经变成他乡了。”老师是脸上带着笑容说出这句话的,我们也都当这是老师为了按捺心情说的一句玩笑话,什么都没经历过的少年人理解不了弯弯绕绕的情感,大家又闹了几句就乖乖听课去了。

    上大学,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了家乡。平时,课程和社团活动挤占了我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其他零碎的时间则由电影音乐游戏等小乐趣填补。这样一日一日地过着,我一开始并没有感觉离开家乡是一件难过的事。去年十一放假,几位离家较近的同学打点行李准备回家过节。考虑到回家一次往返所需的开销和时间实在难以承担,我就没有做此打算。那时我隐约有些低落,假期和几个同样没有回家的同学出去玩,晚上看着这所城市华灯初上,路旁各家的灯光逐渐亮起,还悄悄在心里念叨了一句“看这万家灯火,没有一盏灯是属于我的。”但当朋友揽着我,几个人笑笑闹闹地往前走时,那隐隐约约存在于心间的情感很快就消失了,我又变成那个和朋友一起没心没肺找乐子的傻孩子了。其实这种模糊的情感经常泛上心头,期末复习周背书背到生不如死时,社团中大小杂事缠身内心烦躁时,小长假我一人留守宿舍时......但它永远是转瞬即逝的,当有需要我操心或有趣的事情出现时我很快就会把这微不足道的小情绪抛到脑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那些已经摆在我面前的事上。毕竟家乡遥隔万里,是一个触不到的存在,而需要马上上交的作业就摆在眼前,何者对我更有吸引力不言自明,我也不再注意那些时不时跳出来的小情绪,权当是面对困难时自己懒惰的那一面在闹小情绪,等到真正忙起来时哪还有那么多时间去惦记这点小事情。

    所以,说来可笑,我是回到家乡时才反应过来,原来我想它了。暑假时因为要做社会实践活动,我迟了二十多天才回家。回乡的火车上,一种焦虑感伴随在我左右,真正站在那个生养我的小城时,那种情感终于爆发了。我的家乡是一座小小的山城,大片的老实建筑,穿行在这所城市间,举目可以看到远处山的影子。街道并不宽阔,根本算不上车水马龙。当时正是黄昏,西边的天幕被泼了一层耀眼的橙红,在夕阳的映照下,我却觉得它是那样的美。这所城市是通透的,它将自己的每一个角落都敞亮地展现在你眼前。伴着微暗的天色和令人昏昏欲睡的夕阳,街道和行人都显出一副悠游自在的模样。似乎在这方空间中,焦急的只有我。熟悉的楼宇还在那里,也有新的建筑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拔地而起,让人眼前一亮,给这所城市带来一抹陌生的新奇。但只要回到这里,我仍能感到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就像是倦鸟终于回到了它的巢穴,外面的风雨声再大也没有关系,你知道你自己回家了,家园会保护你,你所需要的一切差不多都在这里了。我是是真的很喜欢这所不繁华,不喧闹,平和地刚刚好的城市。

    小的时候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让我们描述将来自己想去哪里,我因为看了几篇小说,对怀着对杭州城的憧憬描绘这所我梦中的城市。但现在想来,杭州只是一个模糊的倩影,我将少年时所有的梦想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而让如今的我去描述一座城市,我能想到的永远是故乡熟悉的面貌。为什么会对那个小小的山城念念不忘呢?是因为熟悉感是因为过去的一切都被存放在里面吗?现在的我说不清楚,对“乡愁”的认识还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fe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