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李大仁的仁
《追风筝的人》里面有一段话: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
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
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01
2018年最具代表性的词,无疑是“性侵”与“猥亵”。
“乐清20岁女孩遭顺风车司机奸杀”
“郑州空姐打车,惨遭滴滴司机杀害”
“五邑大学一男子在校期间潜入女生宿舍实施猥亵”
“大连公交女大学生遭一男子猥亵”
一桩桩,都在控诉着这个社会黑暗的一角。
一件件,都在挑战人性深处最后一道防线。
每当看到这些令人发指的新闻,我们咬牙切齿的进行强烈的抨击。
而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教育下一代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话题。
家长们都在教育自己身边的孩子,让她们学会保护自己。
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在潜意识里面将“性侵”“猥琐”这些字眼认为是女孩的关键词,而在教育中更为重视女孩保护自己。
但,其实需要保护的并不仅仅是女孩,男孩也同样涉及其中。
02
在空姐遇害案发生一个多月后,滴滴发生了一件男生遭猥亵案件。
福州初三学生,独自搭乘滴滴顺风车返回连江老家。
途中,滴滴司机何某某以污秽性语言调戏郑某某。
等进入连江时,郑某某因害怕,要求提前下车。
等郑某某下车拿行李之时,何某某跟其下车并对其实施猥亵行为。
当晚,郑某某因惊吓彻夜难眠,次日和父母一同前往公安局报警。
三个多月后,连江县检察院以涉嫌强制猥亵罪对该名犯罪嫌疑人何某某依法批准逮捕。
看完这个新闻,我很震惊,而震惊之后,我陷入了沉思。
我震惊,这个已经过去三个多月的新闻,为何到现在才如此强烈的报道出来?
我思考,难道真的是因为三个多月后,犯罪嫌疑人被抓获是这个新闻报道的好时机吗?
不!
除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有一个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原因,那就是:
在人们潜意识里面,认为遭性侵,被猥亵的基本都是女性,而男性是相对安全的。
在各类性侵猥亵新闻中,几乎所有轰动全国的案件都是女生作为受害者,这就在无形中带给我们一个讯息: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遭到性侵,受到猥亵。
真的是这样吗?
难道这个新闻只是个例?
难道男生被性侵猥亵真的只是少数?
为了印证这一点,我特地上网搜了下男生遭猥亵的案件。
2014年1月 14岁男生割包皮疑遭医生猥亵 被手淫拍照
2014年6月 河北多名初中男生遭男老师猥亵 1人现精神障碍
2014年9月 男子5年猥亵7男童 大多数遭长期猥亵
2017年1月 流浪男孩遭猥亵 被变态大叔灌醉扒光猥亵
其实早在14年就已经发生过男生遭猥亵的事情了,但这类新闻却没有被各大媒体疯狂炒热起来,而是报道过后就草草了事。
男生被性侵,在大众看来,绝对比不上女生被性侵那么严重。
但其实,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不管是谁,我们都有自尊。
作为一个心理扭曲的性侵犯人来说,他的人性已然无存,他异于常人的思维已经不可能让他再去分辨对方是男生还是女生再选择下手了。
所以,在性侵与猥亵面前,没有任何性别歧视。
当然,在教育面前,也没有理由说男生就不应该受到重视。
03
在豆瓣推荐书单中,有一本非常值得我们一读的书——追风筝的人。
里面有个插曲,不仅向我们展示人性的背叛,更引发我们另一个思考。
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和仆人之子哈桑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犹如亲兄弟一般。
然而,在阿富汗传统的风筝比赛的一个冬天,哈桑为阿米尔去追风筝使而被人强暴,阿米尔选择了沉默。
在大众眼里,关注最多的就是阿米尔的懦弱无能。
而我们是否想过哈桑被人强暴后的心理活动呢?
他以后的人生究竟是如何的呢?
这件事带给哈桑的创伤究竟多久才可以愈合呢?
往后的哈桑,只会活在被人强暴的阴影下,不知道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的哈桑会不会做着曾经被人强暴的噩梦,会不会在噩梦中惊醒而无法入眠。
我们不得知晓,但,他肯定会有所触动。
我承认,比起女生,男生的确更具保护能力。
在遇到猥亵等事情时,男生的应对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比女生强。
但,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还是得做好教育工作。
这个社会已经变得没那么干净纯洁,人性的变态已经超过我们预期的感觉。
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必须打醒十二分精神,去规避我们能遇到的危险并将这个伤害减少到最低。
同时,家长还得教育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从源头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肉体的痛,随着岁月时间的自我愈合,随着吃药治疗的过程,它终将减轻或痊愈;
而灵魂的痛,时间没能轻易治愈,有时候只是失效药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