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3年第11次周复盘。本周的关键词:复盘。
刚过去的这一周,如果要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复盘。不是复盘的模式或者这件事的坚持时间,而是复盘这个动作,让我越来越具备了时刻反思自己的能力。
很多时候可以快速跳出自己,从第三个角度来看问题,这是一种元认知的能力。
当然,对于复盘和总结自己,最重要的还是要切实行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空想阶段。
当复盘积累足够多了,就把曾经总结的行动清单单独列出来,一个是为了能让自己视觉化看到这个内容,二是督促自己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进。
对于复盘和坚持这件事,我记得IDO老徐说过两个观点,特别感同身受:
1、作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唯有坚持,别停。
2、哪怕只有60分,也至少是个成品;哪怕局部再完美,没完成,也只有0分。用一次次快速完成、复盘、迭代,离完美,会越来越近。
或许,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意义和价值。
一、回顾
1、本周做了什么?
01 每日反思7篇,逐步养成习惯;
02 简书更新7篇,其他平台内容较少,这一点做的不好;
03 坚持读书7天,平均每天40分钟;
04 坚持每天微练笔,开始记录每天思考清单;
05 有氧运动6天,力量训练6天;
07 完成工作任务;
2、上周计划
01 每日反思,新模板跑通自己的整个模式;
02 坚持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至少保证5天;
03 读书至少1本,获取践行清单开始自我尝试;
04 坚持日更简书,公众号等平台不少于5篇;
05 在工作中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协调好与写作的时间安排;
3、完成情况
本周两项内容完成不好:
01 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
这周读了有关行动力和复盘内容的好几本书,但是都没有从头到尾读下来,而是仅仅读了跟自己相关的部分内容。
其实,读一本书并不一定要完整读下来,只要能功利性选取对解决当前问题有借鉴思路的内容,通过实践加以改变,就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和读书本身体现的价值。
从这个维度来说,也并不能说一定做的不好。
非要说表现差强人意,或许就是没有真正践行书中的内容了。
这是自己下一步需要改进和关注的重点。《认知觉醒》中提到过,对于读书而言,改变量>行动量>阅读量。
如果光阅读,没有行动,行动了没有改变,那其实也并没有把一本书的真正价值榨取干净。
这一点需要注意。
02 本周写作,更多偏向于向内而发
每天早晨都会写每日反思,已经写了280多天,粗略统计已经接近60万字,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进步,也是个很大的提升。
这件事已经变成了自己的一个习惯,犹如吃饭睡觉一般自然。每天睁开眼,先用手机记录一下自己的几个思考和点子,上午抽空把这项内容写完。
平常自己公开发布的内容,多数都是每日反思中摘取的一部分内容。
不过这周,更多偏向了为自己而写,中间好几天没有公开发布,这一点让我感到有些困惑和忧虑。
困惑和忧虑的不是没有时间写,而是写的内容更多是关乎自己,对读者来说,可能不一定有太多感同身受的东西。
难道就真的这样吗?
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写作本来就是个相互沟通学习的过程,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念头表达出来,并且公开发布出来,总能找到同频共鸣的人,说不定在互动中可以获得更多想法和思路,甚至直接解决自己的问题。
因此,还是要尽可能去公开表达,不要怕丢面子。
二、收获
本周有两大收获:
1、逐步清晰了自己的聚焦定位方向
一直以来,自己的关注点都是在个人成长方面,而这个方向涉及的面太多太广,话题过于宏大,我不可能把所有方向都能掌握或者精通。
在解决自己当前问题的前提下,能选择两到三个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去深度耕耘,才会有更多出路。
通过这一周的持续思考和自我剖析,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取得过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基本上确定以【行动力培养】【习惯培养】【写作疗愈】等为自己的专注焦点。
为什么?
一个人想要成长和提升,一定离不开行动,尤其是学到一个方法后的大量刻意练习。
无奈多数人,包括自己,并不能很好完成行动,经常三分钟热度。如果缺乏行动力,那就势必会到致焦虑和恐慌情绪出现。
因此,不管学到任何方法,不管是写作也好,记忆也好,时间管理也好,情绪管理也好,都必须要在实践中去获得感悟。
仅有理论,仅知道方法,远远不够。我想通过研究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行动力,切实提高自己,来建立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方向。
其他的诸如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学习方法、写作疗愈等等,都是为了【行动力】而进行实践的例子和领域。
没有一定的行动力,什么都不会做好。
我在这些方面实实在在存在问题,同时也根据自己的探索实践,切实地获得了一些成绩和改变。
在理论和方法层面逐渐有了一个大致轮廓,可以给更多像我一样普通人,提供一个可以实操落地的方法论。
希望自己可以深耕这个领域,切实拿出点成绩来获得市场反馈,也给自己的IP运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2、运用新的复盘模式
自我复盘,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发现问题,提升自己。关于复盘的方法、步骤,其实有很多种,我自己也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各有优劣。
这周尝试了一个新的复盘方式,觉得不错,值得坚持下去。
复盘三步骤:记录-反思-提炼
01 记录:如何记录发生的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前后顺序是什么,自己都情绪变化如何等。
这个步骤强调还原,一定要如实记录。
02 反思:针对记录的某件事,反思自己这件事带给自己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这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影响到自己的,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决策和判断等。
03 提炼:针对这个事件,经过反思后形成自己的指导原则。
提炼的原则一定要够具体,够简洁,用得上。
最终形成一句话。
就像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一样。
以下分享自己某一天的复盘过程:
(1)记录
早上起床后整理完自己的一系列常规动作安排后,跟孩子一块下楼。
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后,在路边找到一辆共享单车准备上班。山地车坏了几天了,一直没修,只能骑共享单车,我是有多拖延啊。
扫码开锁,跨上自行车,掏出蓝牙耳机,打开樊登读书音频,准备骑行。说一下蓝牙耳机,这是购买后第一次在户外运动使用,感觉听樊登读书有些声音过小,随后换成了歌曲,感觉好了一些。
声音类的内容,还是比较适合在安静环境里听,在嘈杂的环境里很容易忽略掉一些重要观点或线索。
到公司后,随便吃了点饭后开始写日课。早上蹲厕所时,已经完成了部分日课内容的撰写,因此上午重点是反思和提炼内容,大概半个多小时就完成了。
完成后看了下自己规定的清晨三件事,有一项系统工程的题目,拖了很久了,干脆直接面对直接行动,不要再计划了。
说干就干,打开网页,打开考题,聚焦精力开始做题。
果然,开始后大概两个小时就完成了,而且整个过程非常高效,中途有几次想干别的,都忍住了,一再强调要先把这件事完成。
马上行动,行动后紧盯眼前这件事直至完成,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把一切拖延打败。这项内容完成后,处理掉手头的工作内容,一上午就结束了,还算比较高效。
午饭后,看了大概1小时左右知识星球的内容,有些触动,但是并不大,更多是别人的一家之言。
这里要说明一点,自从开始写作之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培养起来了,不再什么都相信,更多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量这个内容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
或许这就是写作带给我的价值,虽然没有什么收益,但是思考能力倒是培养出来了。
下午,状态不好,老毛病了,不过我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从昨天开始,一到状态不好时,就戴上耳机听听舒缓的音乐,同时开始工作,这样可以更好解决自己的不能聚焦注意力的问题。
越来越感受到,只有当真心沉浸在一件事中时,真的可以更高效率地完成手里的工作,而且很快找到心流状态,也能让自己往前推进。
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进步,至少不想再去浪费时间和浪费精力,这很重要。
因为工作内容比较多,晚上加班到了7点多,整个过程其实有些劳累,不过并不影响到自己的效率,也是自己坚持每天写作带来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不过话说回来,自己还是要尽快完成副业的转型,希望自己尽快脱离开当前的工作状态,性价比实在太低了,全是无用功,没有任何复利效应的积累。
当前,在无法脱离开时,把做这项工作当成是对自己自律和行动力的锻炼,想到一件事马上开始做,用工作来锻炼这个技能和观点。
希望可以有更多感受和收获。
(2)反思
发生的有两件事,让我触动挺大:
第一,想到一定要行动。
拖延是我很大的问题,缺乏行动力也是自己一直以来无法解决的困扰。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各种各样的拖延状况,让我苦不堪言。
甚至因为拖延,错过了很多机会,也错过了很多提升自己的方法技巧的学习。
一直想解决,却经常无从下手。道理懂了一大堆,就是改变不了。
根据自己学习过的方法和道理,在做系统工程题目上尝试了一把,即什么都不要想,马上开始干。
让我惊喜的是,居然神奇般解决了拖延了好几个月的内容。
看来一件事并不是很难,也不是很麻烦,自己之所以一直拖着不干,就是想当然认为这件事很麻烦很困难,挑战了自己的舒适区,让自己不舒服。
这是问题的根源。
所以,这件事让我学到的是,不管什么,一定先去行动。小步快跑,快速试错,快速迭代,这对于打败拖延,提升行动力,真的特别重要。
第二,不喜欢的工作,就一定要想办法去克服,而不是抱怨。
晚上加班到7点多,虽然不算太晚,但是终归是心里不舒服。因为工作的性价比太低了,做的很多工作都是无用功,尽管加班,但是很可能没有什么成效。
相比之下,写作就好的多,加班写作,至少让自己有所提高和进步,因为写作是培养自己复利效应的最佳途径,这是自己有些焦虑的原因。
但是,虽然这么想,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时,就不要瞎抱怨,那样根本毫无意义。
遇到问题,就去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天天抱怨。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状态里,会让自己越来越消极,越来越被动。
所以,越是不喜欢这个工作,越要认真对待,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在面对超出舒适区的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要更快地寻找新的出路。
这里还要说另外一件事,感觉自己的写作能力太差了,虽然写了这么多,但是对于一件简单的事却无法描述清楚,逻辑混乱,语无伦次,文笔太差了。
这说明,自己的写作能力还需要持续加强,在学习金字塔原理写观点文的同时,也要锻炼自己写记叙文的能力,能真正把一件事讲清楚,让人看到画面感,让人感受到情绪的变化,这才是一篇文章的价值。
那我就从每天写反思记录开始做,每天写一篇。坚持100天再说。
(3)提炼
通过对刚过去的一天的记录和反思,提炼出自己的做事原则:
01 想到马上执行
02 少抱怨,多行动
03 抓住一切机会多写多练
04 少管别人闲事,多关注自我提升
三、不足
本周意识到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写作不如去年积极。
记得去年,写作很积极,每天早上都会写5000字以上,而且是非常用心地在写。
但是今年,尤其是年后开始,仿佛开始变得有些懈怠,不再那么用心去写了,字数也是下降到了3000多字,甚至有时候连1000字都写不完,这种感觉有时让自己很焦虑。
本来很喜欢的写作,开始越来越变得有些累赘和应付,没有了当时的激情和干劲,总觉得热情被消磨殆尽,而自己也逐渐失去了掌控感。
简而言之,自己越来越无感,不喜欢做的事不做,喜欢的事也开始排斥和抵触。
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缺乏掌控感、缺乏反馈。
1、缺乏掌控感
掌控感,是一个人做任何的终极动机。只有当你对一件事充满了掌控感,能感受到这件事的巨大确定性时,才能更好完成和更有干劲去完成。
去年,自己刚开始写作,目的和目标是积累写作经验,积累写作字数,积累写作素材。所以,每天的写作内容,也就不在乎什么形式。
而刚好碰到一个比较好的复盘形式,这种确定型的套模板,让我仿佛抓住了写好文章,积累字数的救命船只,使劲滑行。
整个过程,动机明确,干劲十足,不知疲倦。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尤其是看到了那么多人开始有成绩,内心变得焦虑和浮躁。
此时我就开始希望通过写作尽快实现变现,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我对这件事缺乏掌控感。
也就是说,写作变现这件事,超出了我的认知范畴,超出了我的控制范畴,我抓不住它。
而自己也持续在学习各种变现途径时,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在冲击自己,这些内容更让我感觉到特别浮躁和焦虑,失去控制感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笼罩自己,这也是自己逐渐丧失动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为不能快速调整,无法完成心理上的改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控秩序问题,导致逐渐开始有懈怠的表现,这些其实都是缺乏掌控感的结果。
2、缺乏反馈
写作是为了变现,这是我当初开始写作时的初始动力,也是早期坚持的动力源泉。
为什么没有变现可以坚持呢?
因为我自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心锚,早期我就是为了练技能,所以不在乎收益,不在乎涨粉,不在乎一切跟利益相关的内容。
因为有初始动力,因为有心锚,所以不至于自己的目标偏离太远,也不至于自己的情绪变化太大。
但是写作将近一年后,当初的稚嫩写作感受已经消失,自认为开始有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和积累,开始觉得应该获得收获了,所以,此时如果依然没有回馈,那就很容易放弃了。
缺乏反馈,的确是当前自己遇到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之一。
没有谁可以一直无偿做一件事,没有一定的反馈,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这就像能量守恒一样,持续往外输出,但是却没有任何回馈,再多的能量都会被消弭殆尽。只有足够的反馈才能更好支撑自己走下去。
当初自己减肥,为什么这么干劲十足,就是因为反馈足够多、也足够及时,这真的很重要。
有反馈,意味着有确定性。有确定性,也就意味着拥有掌控感,这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
话又说回来,任何一件事都必定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没有达到拐点就放弃之前的努力,那么可能丧失的不仅仅是当前付出的这些,还可能丧失了自己对于未来某个原则和道理的信心,这个代价是非常大的。
所以,只能劝自己,还是要坚持住,持续输出,因为拐点还没到来。
但问题是,这个拐点何时才能来呢?如何才能让自己重新拥有动力,不再那么关心反馈问题?
对以上两个问题,其实解决办法和道理都很简单,就看自己能不能真的能把行动落实到位,这才是关键。
缺乏掌控感,缺乏反馈,导致我目前没有继续做这件事的动力,那么不妨换个思路,不要把目光总是盯着目标。
把更多经历盯着自己整个过程的变化上,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每天只管去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收获和成长,记录反思自己每天的所学所得,记录自己每天掌握的知识点和行为习惯,不要把变现这个目标放在那么高的位置,应该会有更好的动力去坚持。
别人都是坚持了三到五年才迎来自己的春暖花开,而自己坚持了连一年都不到就着急变现,这不符合长期主义的原则,更不符合自己一贯坚持的做法。
所以,今年目标好是要踏踏实实去学习和做内容,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研究变现上。
四、下周计划
下周计划内容:
01 持续每日反思,通过序号建立新的习惯;
02 坚持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至少保5天;
03 知识星球中介绍的项目,跑通一个;
04 坚持日更简书,其他平台同步;
05 新的账号,新的开始;
06 【行动力】方向,主题阅读,梳理出逻辑框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