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大读书期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不包括生命成长。第一个学期,我进入一个教学兴趣小组,那仅仅是了解讲课的一个途径而已,对于学生我仍旧一无所知,教科书上也几乎只字不提。学生如何体验生命成长,会受到周围人怎样的影响,教师如何引导生命向阳生长——这些问题好像都无关宗旨。在我们看来,教授们一门心思的教导我们学习知识的能力,我们以为,那才是教育的目的,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完全是一个界外球。
记得我们的小组,前几个星期练习写粉笔字,另外几个星期模拟课堂。我们先办成学生或老师进行听授课,然后我们再办成领导或专家或同行进行评课,这个环节,教授会指导我们评课的礼仪。 学校希望借此机会,把我们培养成更全面的教师。 我们小组成员在刚毕业的那几年,时常还在群里讨论,只有一次讨论到一部即将上映的青春题材的电影。当时我们用了一个小时讨论电影《爱因斯坦对爱因斯坦》。我们当中有一位电影大咖,不知道她用什么技术手段,总是能发现海内外各种即将上映或刚刚上映的新电影。那个下午,我们思考的内容是,13岁的李玩,在父亲再婚后的家庭中,她是如何痛苦的成长的。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玩,13岁,是,热爱物理的初中生。父亲离异再婚,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有一天,爷爷上街买菜,弄丢了一直与李玩同吃同睡的玩伴小狗爱因斯坦,李玩开始疯狂的寻找,为此爷爷扭伤了脚,家人无法理解李玩的执拗。继母想到一个办法,,买了一只和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狗,全家人都说找到了爱因斯坦,李玩知道这不是她的狗。对李玩来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折磨,这一状态令她怒火中烧。在电影中,她歇斯底里的喊到:我们尽全力的找爱因斯坦,找不到也没办法,我不是非要只狗,你们当我是傻子吗?你们就是这样对待错误的吗?
李玩最痛苦的是,由于某种原因,家人们都接受了这样的欺骗和谎言,即,这只狗就是爱因斯坦。她只需要接受,对于全家来说就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不然,就是她不懂事了。就像继母反问她:妮子,你是跟我过不去,还是跟爷爷奶奶过不去?她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是继续寻找爱因斯坦,不是家人们理解和支持的事情,而所有人把欺骗认为是理所应当,而执拗的继续寻找便是所有成人世界的对立面,是不懂事的行为,并上升到无理取闹的道德品质层面。而这正是造成她最为深刻痛苦的原因。
她希望得到同情,可是没有一个人给予这样的同情。这时含有早恋意味的男孩出现在她的世界里,要给予她所渴望的同情和安慰,她拒绝了。就像她说的:以后这种事情还多着呢!因为她决定挣扎的长成大人们希望的懂事的样子。经过漫长的挣扎之后,她在全国物理竞赛中以全省第一的成绩保送重点高中,并且她接受了成人的规则,长成懂事的李玩。某些时刻,她依然渴望得到宠爱和安慰。当她看见,被受溺爱的两岁的弟弟被送去学滑冰时,在成人严厉的眼光下喝下自己根本喝不下的牛奶,摔倒了,弟弟在冰场上哭得很无助。即使被溺爱,同样得不到渴望的同情和安慰。所以她知道,她的渴望是徒劳的。然而,她依然这样渴望着。
在我们看来,李玩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父母离异,母亲以一个符号的形式存在她的生活里,奶奶虽然爱她,但依然逃脱不了和家人们一样重男轻女的思想,父亲在成人世界中忙于周旋,继母圆滑世故。这个家,没有人能寄与她足够的心里纾解和心灵抚慰。她快速完成由不懂事到懂事的生长过程。这乃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李玩的故事展现的是2006年时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是我们自己青春时经历的年代,我们小组里的多数人和李玩一样,大都以优异的成绩,走出家庭,成长成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并正用一腔热血回馈社会。所以我们相信,多年后这些负面的社会现象会得到解决,我们信心十足的认为,即使同样情况下,我们也会满怀同情和理解。
在师大的学习期间以及刚参加工作的一些年里,我们一直聚焦知识的学习。认为表达同情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我不能够确定我懂得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上师大是为了了解学科更深层的知识,刚参加工作的一些年,便想着用这些积累,解决初中的知识问题。用当下最时尚的话说,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本学科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研究,发现,积累大量的技术。除此之外,不曾想象,还需要丰富社会、心理、文化方面的修养。于是,我并没有把李玩的故事放在心里。
然而,经历了当科任教师的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让我担任201班的临时班主任。我遇到了许多被迫学习,在成长过程中除学习以外有诸多烦恼的孩子。我很快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好帮助他们的充分准备。
***
开始知道生命教育这个概念时,我还是一个科任老师。在学校听到一个讲座,孙明霞老师的《教师的幸福密码》。记得那是一个炎热干燥的季节,整个下午,会场是鸦鹊无声的,没有手机铃声,甚至没有唏嘘声,只有呼吸声。因为我们都陷入了对教师职业的思考。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在永不言弃的技术追求中是不是遗忘了些什么?我们事实上并没有做好引导生命向阳生长的准备,这种情况令我们自己担忧。
开始思考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是一个毫无经验的临时班主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近距离的触摸到30多个生命成长的故事。
我要讲述我的学生屈晓珂的故事。她一个上课时很专注的女孩,有学习的天赋,拥有一段从小学到初中都很稳定的友谊。和她聊天,能够让人感知到坦诚。一年前,她和好友张晓蕾走在上学的路上,发现了一个走丢的三岁男孩,她俩及时的把孩子送到附近的派出所。最终帮助孩子找到了父母。走丢小孩的家长还来学校送了锦旗。对于这件事,乌海日报用了A4纸张大的版面赞扬了这个有社会责任感,懂担当的少年。身为班主任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我的任务是把这个喜讯告之家长。我按照校讯通提供的监护人电话打了过去,是孩子的父亲。还记得电话那头是远不及我百分之一兴奋的,匆忙的,客气的,全然不走心的回应。后来我接到了孩子奶奶的电话,告知我,孩子从小就和是她带大的,是她用退休金供养孩子上学,她爸一分钱不交家里,让我有事跟她或孩子二爹打电话,不要给孩子爸爸联系。
也就是从那件事情之后,我得知,屈晓珂三岁时父母离异,就在没有见过母亲,孩子描述四岁时她得病,听说妈妈回来了,但她没见过,或是见了也不记得了。她一直和奶奶同住一张床。这两年父亲从家里搬离了出去,也不管她,也不管她奶奶,一个月给她打一个电话。现在她和奶奶,二爹一家三口住在她爸爸的房子里。我感慨这个孩子在逆境的家庭中成长的像一朵白莲花,我对我的学生生了几分敬畏之情。
大概是从初三假期上课开始,屈晓珂总是不来上学,总是说头疼或是起来晚了,后来干脆电话都不打了,就在班级微信群里说生病之类,请半天假,然后孩子消失一天或多天。作为班主任,我的责任是和监护人取得联系,问清楚原因,鼓励孩子来上学。只是她奶奶的电话从此就打不通了,孩子二叔的电话也常没人接,也不会回电电给我。记得只打通过一次,孩子二叔一反常态,从原来的孩子啥事都是我管的转变为一副局外人的态度。我要求她送孩子来上学,他满口答应,之后便杳无音讯,当然也没送孩子来。我甚至开始怀疑,孩子知不知道,我们再这样苦苦的寻找她,等待她回来。后来借助班级她好朋友的力量终于在最后一天的联欢会上,我见到了屈晓珂。也就是那时我才发现,她换了好朋友,她的情况学生们也没人了解,这一切发生的悄无声息。
在联欢会上,她一个人坐着,在学生三五成群蹦蹦唱唱的背景下,她宛如一个局外人。作为她的班主任,我的任务是迫不及待的从她那里知道旷课的原因。并找到帮助他的方法。为了确保孩子真实的讲述她所看到或理解的真实情况,我坐在她面前,竭力的思考如何开口以至于得到真实的情况。我们都希望下个学期你和同学们一起面对中考这件你人生中第一次的考验,好像看到你和其他同学一样,经历更多次,然后成长成最好的自己。只是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你好像要选择离开咱们的团队。
屈晓珂坐在我对面,泣不成声。“我奶奶瘫在床上了”。她说,我三叔也住进来了,说是照顾我奶,可是就吃饭的时候回来。他们让我照顾我奶奶,每天吃饭的时候,他们都说我上学没用,花了那么多钱,也没学的咋样。我不想和他们说话,也不去吃饭,他们就说我想去找我妈,可我都不记得我妈长什么样,也不知道在哪。我二娘也没工作就在家呆着也不照顾我奶,就让我照顾,还停了我的补课班,说补的有啥用。我爸老是管他们借钱不还,这回还借了我二爹家我哥的钱不还,他们说我和我爸一样坏。我说没有,我爸根本都不管我,我爸是我爸,我是我。可是他们还是每天都说。听她说完,我回了家,随即打通了她父亲的电话,他父亲对我说,屈晓珂爷爷去世时这个老房子是留给他的,我二哥赌博,卖了自己的房子,搬他家来了,现在我妈病了,都回来抢房子来了,我回去只能睡沙发。
奶奶的病倒成为了所有矛盾的诱因。家庭成员们在迫不及待要求这个15岁的孩子成长成一个懂得他们成人世界规则的参与者。对于屈晓珂而言,在痛苦中,面临着选择。是选择更努力的不放弃求学或是选择相反。然而,不知如何选的时候,她显得迷茫混沌。
做为她的老师,我的任务是让她知道自己面临的两种选择,让孩子的父亲了解真实的情况。经过一个寒假,新学期报道当天,屈晓珂没有来报道,开学第一天依然没有来,我打通了孩子父亲的电话,要求他在中午之前必须亲自送孩子到学校,约在政教处见一面。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孩子的父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