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是小学教材里的成语故事,每个人从小就熟知,寓义很明确,一般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喜欢它,甚至畏惧它。引申开来,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叶公式人物,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
今天自己提起这个成语,不谈别人只论自己。我不是表里不一的人,也不会唱高调,反而一直太实际。我经常自省,找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尽量去改正。在某些方面,自觉也是叶公好龙。
比如,自以为非常喜欢硬笔书法,买了字帖和纸笔,但只在网上跟着老师练了几个月便无疾而终,再也不曾琢磨过它。见过真正热爱书法的一位老同事,拿过自学考试书法的大专文凭,见到好的作品如痴如醉,其好孬分析得头头是道,工作之余就是字字字,非常痴迷。不论软笔硬笔谈起来都是眉飞色舞,带着一种别样的光彩。以前没有电脑刻字制作时,会标、宣传栏、黑板报啥的全是他写,不管多忙,乐此不疲。
我是伪喜欢,书法的流派、名家特点从来没有研究过,什么敦厚、什么风骨我不清楚,楷行草的好坏就是凭感觉,看着顺眼的就是好字,反正草书一般不认字看不懂,只要整体和谐,龙飞凤舞也错不了。连基本的评判标准也弄不清楚,还说自己喜欢,让人笑掉大牙。
再比如,自己觉得写作是最爱,工作中用到的公文和新媒体文都认真学习过,真正下了功夫。现在的情况是,一看到套路的公文就烦心,套路也没学好还逆反;新媒体文写作早就放下了,理由是没时间。平时就是随意写,不受束缚,属于自嗨性质。这是最爱么?肯定不是!不精不深不透,似是而非,半瓶醋而已。跟我同期学习新媒体写作的同学,已经有不断在知名公号上稿的;与我同时入职的朋友也有出书的,他们一出手就让人叹服,而我还是在原地踏步,应该说是退步了。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我。有时学东西能坚持很长时间,一两年总有吧,按理讲应该形成习惯了,可说停就停 ,或者懒懒散散隔三差五看看,半途而废自己也觉得可惜。好在隔上一段时间,如果还是有兴致,自己还能重新拾起来,就像是走累了路上歇歇一样。
感兴趣的东西太多了,有点是在弥补小时候没条件学习一些东西,以至于什么也不会的缺撼,现在什么都想试一试。一直保持一颗好奇心,这也许是自己觉得不老的原因吧。但是贪多嚼不烂,精力牵扯也太多,又没年轻时那么旺盛,所以,都想顾着也就什么都顾不过来,没有恒心,虽没叶公对龙的惧怕,但做法上有点类似。
也是在寻找到底自己真正喜欢做些什么的过程,可以长久坚持的,退休以后能成为乐趣、生活的支撑的。不喜欢热闹,只要一个人玩的,要是顺便能用之赚点零花钱更好,也体现它的价值,自己也有成就感。自己无非也就写作、书画这几种,只是按我这看啥都淡淡的性格和不求上进的样子,不静下心沉下去,去真正下番苦功夫,目标难以达成。
其实,反过头来看,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喜欢,精又如何,不精又如何,我目的是让自己愉悦,那么只要高兴便好,好坏的评价是自己,先做起来比什么都重要,有时附加太多要求反倒破坏了兴致。说不定时间长了,偶尔哪天会自然而然地把标准提高起来。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我还在好之上停留。凡事勤则易,凡事惰则难。检讨和反思一下自己,让真实重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