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大好时光》,是一本很轻的书。我说的轻,是书质本身的重量,正因为这样,在读它的时候,也特别轻松。一只手就能捧起十几万的文字,一个手指便能点开书海世界。
书的轻当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制作而成,但这本书的作者小河,却是货真价实的一个很轻的人,他的轻是天然的发自内心的。我说的小河的轻,是跟他说话的轻松感。每次见面之后,也并不用刻意找太多什么高大上的话题,或是需要互相讨好迎合,就是自在地、稀稀拉拉地说几句,然后又各自潇洒地告别。
读小河的书,大多的时候是轻松的。他会很平常地说,这个月读了20本书,想把这5本推荐给你。然后我就特想知道,其它15本书为什么落选了。
这种看似轻松的背后,我知道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他需要读在清晨、读在午后、读在深夜、读在路上,以及所有的大好时光【以上提到的这几点,正是这本书的五个章节】,都用来阅读,经历这些,阅读便成为一件很轻的事。
我有时候也会自大地称自己为“读书人”,但是,我总是容易把书读“重”。讲的极端一点,就是读的苦大仇深的,对它们常常抱有像希望初恋情人成为一个浪漫boy一样的期待,结果发现只是一个按着设定程序出招的工科男。有时候也会大为惊喜,一路像坐着过山车一般刺激,却在恍惚中,什么风景都没看到。说到底,有一部分来读书的人,是迫切地指望从书中得到点什么,最好是可拿的颜如玉,能用的黄金屋。
从书中的文章来看,小河读书的目的显然没有把功与利放在第一位。他像一个在海边拾贝壳的孩子,起初,你觉得没有什么章法,东边捡了南边捡、大的也要丑的也拿。你的几个不留神,就会发现,这个拾贝壳的孩子,已搭建了一座海上宫殿。
他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论,这本书就是当下所建的一个思想宫殿。它的结构和文字风格时而有些松散,不过,总能感觉到有一种隐形的主架在支撑着,这个主架就是小河的成长史。
他在写《京都山居生活》一书的评论时写道: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叫作南关头的村落度过,我知道菜地所有蔬菜的名字,记得打霜、下雪和炎夏的不同感觉。我会和外婆一起去摘棉花、拔花生、采茶叶,和小伙伴一起去翻螃蟹、偷西瓜……
提到《打工女孩》时,便想起他自己的家乡亲人的经历,亲戚们都去广东电子厂打工。暑假时,他去父母工作的厂子里玩,也做一些零散工作,比如在二元店当售货员。在写《落脚城市》时,他提到大学刚毕业的经历,他住在一个城市中村,每在坐着公交车去一个小工作室上班,试图挤进这个城市。
在多种类型的文字里,你都可以看到小河的关于个人生活经历的提及。这些看似隐蔽的内容,他鲜少在自己的朋友圈和微博中说到,反而是很真诚实在文章中一一分享出来。虽然总是那么一星半点地说起,细心读起来,总是能发现这一条明显地成长轨迹。
在这个轨迹之中,始终会有一些伤感的气氛存在。孤独的童年、迷茫的少年、以及略有焦虑的青年时期。在曾经堆积的这些困境之中,和书在一起,是一个极好的缓解方法。正如小河在书中所写:阅读和写作,不能说是治疗,但无疑是一种安慰。
三月份在西西弗见到,我问他有写小说的打算吗?他说没有,他说写小说有着极高的要求,还需一大段的安静时光,怕是这个阶段的自己还没有这种功力。再说,写小说也是得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的。我当时倒也十分赞同他的说法。
但是,自从昨晚读完这本书后,还是很想冲过去,跟他说一声:我觉得他的整个童年到少年时的经历,是很适合写一部小说的,就写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会很精彩的。也许是因为作为女生的矜持,也是怕这种自以为是的冲动吓到他,最终还是决定在微博上隔空喊话了一下他(倒是希望他没有看到才好)。
除了希望他能写小说的冲动总在跳动外,倒还是有其它的几种高涨的情绪。一个是读书的范围,想想我也是豪迈地能在一年读百把本书的人,却时常发现他选的书,我竟见都没见过。二是读书的方式,从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从一个人跳到另一个人,总能让大的世界变小,模糊的认知变的清晰。第三就是写了,他的写作方式自成一派,谈不上篇篇惊艳,但是字字都下过功夫,不是随意凑数。
这种功夫也下正到好处,阅读与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相互成就的事。在与众多书的交手中,小河的文字变的更加生动、有质感,在轻中之中不会失去重点。评论写多的人,不免在表达上会有一些主观的论调。小河在这一点上,把握的还是不错。
“肉麻和肉麻是不同的,一种肉麻是恶心的肉麻,酸,比如天空、云朵、四十五度角。一种肉麻是被击中的肉麻,比如听见一首特别的歌,看到一幅绝美的画。(《爱你就像爱生命》的评论)
“这并不一本好的小说,但也许是一本会让很多人喜欢的小说。”《岛上书店》
“王小帅的书写的真好。”
你看,他把这份主观作了另一种表达,是一种幽默、坦率、真实。
总体来说,我还喜欢读小河的书评的。因为能让我有一种现实的抽离感,作为同龄人,我们面临着几乎一样的社会压力、生活的焦虑、甚至于某些写作的困境。小河以读和写的静气和这些做着斗争,并把它奋斗的结果一一分享出来,成功或失败,全盘托出。敢拿自己开刀的人,必定是人间的勇者。
在后记中他写到:读书,本来就是一年幸福的事,虽然很多人讲,书评是速朽的东西,是末流中末流。不错,确实是这样,但也没什么不好,万世苍苍,不是人人都要成为英雄,也不是每一件发明都必须改变时代。小道,未尝不是道,末流,也是道。能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好好地生活,有滋有味地读点书,已不负这大好时光。
我在读《各自爱》的时候,看到这么给黎戈写的序言中写到帕乌斯托夫斯基说到的一个金蔷薇的故事,这个故事来形容小河,也非常适合。
“老清洁工为了祝福所有的人,收集首饰店扫出来的尘土,筛出其中的金屑,终于打出一朵小小的金蔷薇,金蔷薇并没有能送到那个人的手里,但是,苍茫暮色中,怀着痛楚与失望的老清洁工,他的脸变的严峻而静穆。甚至让人感觉到,那张脸是非常好看的。
帕乌斯托夫斯基用这个故事比拟文学创作:每一个霎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是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
收集着金粉的微粒,锻造成一位作家自己的金蔷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