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跟着文学大家读古籍

跟着文学大家读古籍

作者: 素素1 | 来源:发表于2023-06-05 08:38 被阅读0次

      《经典常谈》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于1942年写作的一本七万余字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作者在《自序》开篇点明此书的写作意义,“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朱自清直抒胸臆地指出,经典对于读者,更多是“无用之用”,它能让你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抓住本质,改造自己的思想与学习。他所说的“应该”“必要”,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切中要害。的确,我们的生活除了衣食住行的物质满足,还有琴棋书画的精神享受。

       华夏古籍浩如烟海,古人常常发出“吾生有涯学无涯”的感慨。尽管到了今天,我们有了互联网、大数据的加持,如果逐字逐句地去阅读古籍,仍然是皓首不能穷经。

      朱自清以13篇浅显易懂、要言不烦的文字,梳理了国文典籍中的经典,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

       所谓的大家,在文字中绝不故弄玄虚,而是提纲挈领,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下评论以朱自清解读《诗经》为例,说明大家的脱俗与超凡。

      朱自清在讲及《诗经》时,并没有定义它是华夏文明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而是说“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这种描述有效地规避了教科书先入为主的观点,而是交待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尽管我们仍然不知道作者姓何名谁,但至少能从数字知道没有比《诗经》更早的诗歌。

      仅仅知道《诗经》的背景,对于读者尽管很重要,但还不真切。朱自清随后谈及“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正如今日的流行歌曲,哪怕你五音不全,你也可以跟着旋律一唱三叹,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或苦闷。更难得的是朱自清把歌谣这种民间形式上升到文学高度,引用英美吉特生《英国民歌论说》的评语”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可见朱自清不仅精通华夏典籍,更是学贯中西、纵横古今。

        从《诗经》说开去,我们知道了“诗言志”。”言志“与”抒情“恰恰是文学的两个方面,前者是理性思维,后者是感性思维,由后者到前者是升华,从前者至后者是深化。朱自清说,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人才是完美的,社会才是和谐的。

      《诗经》最重要的文学特征是赋、比、兴。朱自清说它内含教化的意味,并非褒赞之辞。这就说明今日读者学习典籍,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脱离时代背景的说教,我们无须给予更多的注意力。

相关文章

  • 夜读《项脊轩志》

    虽已上床,无奈不寐。随手翻出古籍,偶读《项脊轩志》。 此文是明代文学大家归有光所作,记述他的书斋《项脊轩》,通过对...

  • 为什么我不再写作

    深感自己文学修养不够,故休笔恶补世界名著、国学古籍,报考汉语言文学,暂无动笔的想法。 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

  • 文学课堂:古籍名篇

    《战国策》 《战国策》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善于刻画人物,长于记述战争,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

  • 读古籍有感

    先贤立起擎天木 后生树下享荫福 掇取落叶如宝贝 细观纹理味觉苦

  • 读古籍偶感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都在读先秦的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古人在写作时,特别注重类别,非常形象,及时在讲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 读古籍有感

    覃思以不惑, 莫言永伤多。 坟典如烟海, 直须饮一钵。 惯看彼盈昃, 自爱夭绍说。 静处以观心, 块垒旋纷落。 平...

  • 文学课堂:古籍名典知识

    《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

  • 时评中医

    喜欢中医,那是因为当时没书看,老妈丢了几本中医教材书看了起来,后来读语言文学。中医古籍又成了我练刀的工具,像《黄帝...

  • 转:版权学

    古籍要看的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如果不是这两个出版社的古籍文献,古典文学,古典历史著作,基本上就...

  • 【 跟着大家读“大家”】《小说课》读书笔记

    曾经一度以为小说就是天才作家们脑袋里装满的天马行空的各种想象,只要像一休哥食指在太阳穴转几下,笔下就能淌出扣人心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文学大家读古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mi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