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坐在我对面的娟姐,泪目低垂,幽幽地讲述着她的人生故事......
我的亲事是奉了父母之命的自由恋爱。
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在家里务农,八十年代,农业还没有实现现代化,从播种到收割,全是靠手工。刚下学的我,身单力薄,根本不能胜任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万般无奈之中,也曾尝试着学点缝纫等手艺活儿,但是,因为学艺不精,也大都不了了之。
转眼就到了二十来岁,这在农村就已经算是适婚年龄了。提亲的说媒的纷纷上门,但是因为低不成高不就,一两年的时间,我的亲事一直没有着落。
看的出来,父母内心是很着急的。
这个时候,家里突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父母中学时代的同学,在那几年困难时期,逃荒到大东北,然后,在东北成家立业。这次回来,带回来了他的长子,是计划举家返回原籍安家的。之所以来拜访我父母,是希望我父母在本乡本土给他家孩子多操操心,找个对象。
三十多年未见,老同学相见甚欢,父母让我买菜做饭,好好地招待客人。招待过程中,跟我同龄的那个男孩子对我动了心(现在想来,其实不一定是真情实意,或许是有心人有意为之),背着父母长辈,悄悄滴给我要了联系方式,当年的我,没有接触过异性,看到高高帅帅的他,心里眼里也产生了仰慕之情。
就这样,这父子俩离开后,就着手返回原籍,这期间,儿子很频繁地给我写信,他不仅文笔很好,硬笔书法也写地刚劲有力,有情人之间书来信往中的情话昵喃,经常看地我脸红心跳。在我们建立通讯联系后,大约三两个月的时间,他的父亲再次带着他来到我家,这次来,是正式提亲来了。
我的父母看到适龄的两个孩子,情投意合,尤其是我的母亲,她很开通,她一直坚持女儿的婚姻大事,应该由女儿自己做主,父母长辈的意见只能做参考,所以,她老人家在我的亲事上,不仅没有对对方家庭做详细调查,严格把关,反而,更大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个年代,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还没有阳光普照,更多的农村孩子还是通过提亲相亲途径,双方条件差不多,便会择日订亲、成亲。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会有更多更好些的选择。
当时我父母都是农村的基层干部,家庭条件在当地也算是偏上的,所以,我应该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我父辈家族都不看好这桩亲事,认为“千里姻缘一线牵”的选择实在是荒唐,就此事跟我的父母也产生了不少的冲突,但是,最终,还是父母做主,尊重了我的意见。
于是,在二十一岁这年的春节,男方给我买了两身衣服,我便算是订了亲。麦收后,便过了门。
过门后才发现,他家徒四壁,虽然有院有房,但是,很遗憾,却无米无粮。
然后,我的父母家,给我送衣送被,送米送粮,勉强维持到中秋节。这期间,男人眼高手低,在内地原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营生。最后,给我留了二百块钱,回东北去找他的父母了,说是去找做生意的机会。
我孤身一人,蜗居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宅院里,说不出的凄清悲苦,偏偏这时候,还发现怀孕了。一个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父母家是很难回去了(对于结过婚的女儿没有家,这点我是感受最深的),因为哥嫂会介意。
迫不得已,我随着男人,去了他东北的家。
然而,我却十分不适应,东北地区的恶寒,还有大碴子面。
母亲爱女心切,听说孕期的我,水土不服,粒米难进时,便不辞劳苦,背了大包小裹的来东北看我。
这是我和母亲今生最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让我们终生懊悔。
我母亲乘坐绿皮火车,来东北看我的路上,父亲在家因为跟家人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急火攻心,突发脑梗!
万幸我姐姐没有远嫁,她急匆匆地赶回来,把父亲送到乡镇卫生院,还算是救治比较及时,住院半个多月后,父亲恢复到可以拄着拐杖行走了。
事态发展如果到此打住,我也许就没有这终生的遗憾了。
父亲病重期间,母亲远在大东北照顾我,因为怕我们担心,家里人并没有把病情的严重性告知我们,而我们当年也是多么的无知,竟然就信以为真,还真的以为就像感冒发烧一样,三五天就能康复。
我们错了!
父亲出院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不懂事的家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再一次激怒了我的父亲,然而,这一次,我们远没有上次那样的幸运,我慈爱一生的父亲,就在这次激烈的冲突中,倒下了,溘然长逝!
我的这段孽缘,让我终生背负感情债,假如母亲不是因为去看我,我的父亲决然不会发生这样的意外!
我的母亲,我的兄弟姐妹,对此事都终生介怀,把年仅四十九岁的父亲的早逝这笔账,记在了我的身上。
这些年,无论我如何补偿,终究不能获得亲人的谅解。
我也憎恨自己,当年为何这么傻,会做这种不靠谱的选择?我的一个错误选择,害了我全家。
父亲去世后,我家族的命运完全改写了。
首先,随我家生活了这许多年的爷爷,开始了父亲兄弟四个之间的轮流养老。可怜我本来身体一直硬朗的爷爷,在这样的颠沛流离中,终于,在八十四岁这一年,就因为一次小小的感冒,引发了大叶性肺炎,不治而亡。爷爷病重时,我曾经过去探望,爷爷那双饱含浑浊泪水的双眸所表达出来的强烈的求生欲望,我终生难忘。
其次,母亲跟随哥嫂生活三年后,终究因为对父亲的过世不能释怀,而持续迁怒于他们夫妻,在矛盾不断升级中,终于,寡居的母亲离开了家!
不久,母亲便通知到我们,她需要一个老伴儿,来温暖她的残年。
九十年代初期的农村,对寡母再嫁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母亲娘家和父亲家族两边,都表达了最强烈的反对。但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谁也奈何不了。
母亲再嫁没多久,姥姥姥爷在一个月之内相继去世。
我结下这段孽缘后的短短三五年间,我失去了四位至亲,我恨透了我自己.......
娟姐儿一边低着头幽幽地诉说,一边时不时地抹一把奔涌而出的眼泪,我倾听的同时,已经大致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这家人,都需要一个宽恕和讲和,宽恕了别人,才能放过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