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这本书是有怎样的魔力,让毛主席读了17遍?

这本书是有怎样的魔力,让毛主席读了17遍?

作者: 我叫陈末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14:45 被阅读28次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而就有这么一本史书,让毛泽东前后共读了17遍,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什么书让毛泽东读了17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史书,自成书以来,便被历代帝王将相、各界要人争读不止。曾国藩言,先哲经世之书,没有超越《资治通鉴》的;毛泽东更是一生翻阅其十七遍之多。

    毛泽东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说:“《资治通鉴》这部书我读了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读史书不仅要知人论事,更要经世致用。读史获借鉴,必读《资治通鉴》。”

    毛泽东还甚至鼓励孟锦云读点《资治通鉴》,读点历史,并要善于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毛泽东读《资治通鉴》收获了什么?

    《毛泽东大传》中记载,毛泽东和孟锦云还就《资治通鉴》这部书,进行过多次问答式的对话。通过下面的对话,我们便能窥见《资治通鉴》这部书对毛泽东到底带来哪些影响。

    孟锦云问道:“《通鉴》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是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呢?”

    毛泽东说:“司马光所以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3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3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

    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

    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三家分晋图

    毛泽东还说:“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是提出反对的意见。不读不行,不读你不知道呀。凡人都是学而知之,谁也不是生而知之啊。但光读不行,读了书而不敢怀疑,不敢提出不同看法,这本书算是白读了。”

    孟锦云说:“您读书能怀疑,我连读都不一定能读得懂呢,还谈得上什么怀疑?书上写的还能胡编?这我可想都没想过。”

    毛泽东说:“你这个孟夫子,就是头脑简单得很哩,要多思嘛。比如,有些史书里把个武则天写得一塌糊涂,荒淫的很,不理朝政,这样她怎能统治得下去?我就不信。”

    早朝图

    孟锦云说:“武则天,一个女人当了那么多年皇帝,可真是不简单啊!”

    毛泽东说:“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

    武则天当政时,一位大臣见她经常杀人,就向她提建议说:‘你这样杀人,谁还敢当官呀?’武则天听后不急不恼,只是让那大臣晚上再来一次。那大臣吓得不知所措,天威莫测呀。

    当天晚上,武则天让人在殿台上点了一把大火,黑暗中的飞蛾见火便纷纷飞来,结果飞来多少,就烧死多少,可还是不断地有飞蛾扑来。

    武则天笑着对那大臣说:‘这叫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本性难移吧!’大臣立刻明白了武则天的用意。

    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

    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应自己吹,还是让后人去评论。”

    无字碑

    毛泽东还说:“我们今天的事儿,也要由后代人去评论。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自己说的不算数,当时的人怕你的权威,恐怕也只有说好话,说假话,这当然不能统统算数,得大大打它个折扣。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问大得很呐。有人觉得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全是糟粕,不值一看。还有一种人,觉得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全是精华,包治百病。我看这两种人都有片面性。我的观点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分析。”

    读史获借鉴,必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这么一本大部头史书,该从何读起?

    姜鹏,被高晓松称为“国内讲《资治通鉴》最好的学者”,他在喜马拉雅上线了《百家讲坛姜鹏精读〈资治通鉴〉·汉帝国》,聚焦《资治通鉴》13-38卷。

    如果你是——

    ● 运筹帷幄、杀伐决断的决策者

    ● 乘风破浪、开疆拓土的创业者

    ● 需处理人际关系、化解职场冲突的白领

    ●想要学知识、学方法的学生

    ● 历史爱好者

    那么,江河万古,我们等你来听。

    ▲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名师。师从经学史大家朱维铮,专研中国传统文化。他是高晓松眼中,国内讲《资治通鉴》最好的人。

    《资治通鉴》,毛泽东精读它17遍,曾国藩称其为最好的经世治国之书。在《百家讲坛姜鹏精读〈资治通鉴〉·汉帝国》课程里,你可以听到姜鹏深度剖析高祖刘邦、武帝刘彻、卫青、李广、董仲舒、王莽等人的传奇故事。

    如果没时间将部300多万字读完,那么不妨读一读以下10句: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第2卷周显王十年

    【译文】信誉君主至高无上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注】司马光根据秦国商鞅实行变法,立木为信史事,作信誉治国之

    议论。信誉为政重要原则,治国理政法宝。只取信于民,人民才会拥护你、支持你,国家才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得民心者得天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第14卷汉文帝前十年

    【译文】法律天下共同遵守准绳,只善于运用法律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样才能使所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注】将军薄昭杀了汉朝廷使者,文帝不忍以国法杀他。司马光对此事发表执法要严格,不分亲疏意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法不分亲疏,刑可以上大夫。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不管什么人,不管职位多高,都必须遵法守法,违法必究应该成为执政者为政之道。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第18卷汉武帝元朔元年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悖逆之德,兵器不祥之物,争斗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人,到头来没不悔恨

    【注】临淄人主父偃上汉武帝谈了九项事,其中关治国一件。既不能好战,穷兵黩武,又要居安思危,保卫太平。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第3卷周赧王五年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算得上大丈夫。

    【注】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政治权术游说各国,爬到富贵高位,魏国人公孙衍也以能说会道著称。人问,他们算得上大丈夫吗?孟轲说,富贵不能淫荡,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得上大丈夫。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第4卷周赧王三十一年

    【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爱人也不会去干。

    【注】荀况论述如何做到以礼义称王时讲一句话。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第25卷汉宣帝元康三年

    【译文】贤能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志气,愚蠢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过错。况且富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目标,我既然没教化子孙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过错而落下怨恨。

    【注】太傅疏广、少傅疏受请求辞职,汉宣帝同意并赏赐黄金。疏广、疏受回乡后变卖黄金,与亲朋故友饮酒取乐,人劝他们用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谈此钱财太多害处。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第229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知道自己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

    【注】唐德宗将中省所撰写免罪文给陆贽看,陆贽看后,向唐德宗谈了自己些看法。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第210卷唐玄宗开元元年

    【译文】重用真才实学人,治理国家原则,与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时候,掌权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缘故。

    【注】左拾遗张九龄给大臣姚元之信中讲用人原则,要重用真才实学人,选人用人不应过多考虑情面。

    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第228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变故。百姓国家,财力百姓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也就会受到伤害;根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注】陆贽上奏唐德宗,认为理政就应该抓住根,不能损害百姓。

    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第291卷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译文】正派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如花似玉美貌,纺纱织锦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注】司马光论述一臣不事二主见解。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皆封建伦理道德!

    — END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本书是有怎样的魔力,让毛主席读了17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tb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