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是一个让人不怎么舒服的词。
作为全球唯一一个以杂物管理咨询师自称的人,在二十几年关于断舍离的教学相长中,山下英子提出了一个,关于断绝舍弃脱离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关注你与物品当下的关系。换言之,如果一个物品,与当下的你不存在时间轴上的交集,那就可以也应该被舍弃。而只留当下在用的,舍弃也能成为一件美好的事情。
只留在用的,生活将变得有序无乱
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充溢了太多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如鸡肋的物品,临近舍弃时又总觉得总有一天用的上,周而复始,不但将“收拾”变成一件痛苦要命的事情,也让生活变得杂乱无序。想象下,你朝九晚九的赶地铁、赶公车,被挤成沙丁鱼罐头一样在打卡截止的前一秒钟成功签到,经历了一天的高强度脑力或体力劳动之后,拖着充满汗渍的身体挪回家,却发现房间和人生一样乱的一团糟,暴躁的人可能要骂一句真操蛋,感性的人是不是要鞠一捧辛酸泪。住所本应是一个能让人放松的舒服的空间,然而因为堆积了太多杂物,却让工作之余疲惫的身心,更加疲累。
而如果只留在用的,事情将变得大不一样。“扔了怪可惜”的东西和“买了以后或许用得到”的东西,绝不是“在用”的范畴,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而非因可以用而被保留。当你回家,面对的是窗明几净,想用的就在手边,喜欢的就在对面,每一样物品都合你心意,每一种工具都使用方便,这样的环境,大概就是向往的生活了吧。
只留在用的,人际交往将有品有质
无用的或者不趁手的东西很多时候都充盈在家里,被刻意烙上情感的物品堆积了太多空间,当所谓“名贵”的物品被束之高阁的时候,本质上,是觉得自己“配不上”使用的。试想,当朋友送给你一套名牌化妆品,你觉得太过高贵或者不适用于自己而迟迟不舍得拆掉标签,其实本质上是觉得自己不配使用的,当你用“不称心但是还算能用”的东西装扮自己的时候,别人就会将你定义到你并不喜欢的一个层次。当自己都觉得自己配不上的时候,朋友对于赠礼和彼此关系的定义,很可能会随便到让你憋屈。
一个人使用的物品,往往是自我形象的映射。当你把“不称心但还算能用”的东西舍弃,甚至经常使用高于自己形象的物品,将自己活的越来越精致的时候,身边的人也会重新考虑什么样的东西才“配得上”你,要以什么样子的方式去和你相处。人际关系将获得质的升华,久而久之,习惯了精致而美好,人生也会变得精致化。
只留在用的,人一定能摆脱执念
那些堆满各个角落的物品,一些可能是想防患于未然,一些则可能是因为折扣的诱惑,归根结底,是因为心底有执念。执着于可能永远都不会到来的“可能用的上的那一天”,执着于“这么便宜买了不吃亏”的便宜心理,久而久之,它们就填满了房间,也填满了生活,甚至会将思想强行带离理智的轨道。
而如果真的只留下在用的,摆脱执念的进程就随之开始了。真正放下对物品的执念,只问是否在用,按照自己当下是否需要来判断物品价值的人,是强大的。试着停止负面思考的模式,将强加在物品上的情感烙印抹去,顺从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以交朋友的心态去选择将要请进生活的物品。彻底从担忧与怀旧的牛角尖里解脱出来,人生将变得多么轻松畅快。
试着从微小处开始一场断舍离吧,当生活有秩序,交际有品质,整个人生简直就好像开了挂。只留在用的,人一定可以通过取舍获得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