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所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暑,表示炎热,小暑还不是最热。“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因为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出梅”、“入伏”是小暑节气的关键词。

“三伏天”就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际,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为潮湿闷热的日子,这个时期人体出汗多、消耗大、易劳累,体内的阳气在夏天是往外发散的,身体会处于内虚、上热下寒的状态,所以对于人体阳气的蓄养尤为重要。
夏天本就是一个应该热到出汗的季节,在身体很热的时候,如果洗冷浴或喝冷饮,血管会快速收缩,空调、风扇等寒邪也易袭人体。古人早已把寒气当作疾病的最大根源,特别是在夏天,寒气损害阳气,会让人感觉精力匮乏。身体不能顺应夏天阳气生发旺盛的自然状态,为健康带来隐患。
当从一个高温环境进入到冷气十足的环境时,对人体来说,就好比从炎夏瞬间进入寒冬,我们的身体不是机器,适应是需要过程的。频繁出入温差大的环境,身体的防御系统就会紊乱,当跟不上这种变化时,感冒、发烧、鼻炎等空调病就来了。
受暑湿邪气侵袭,人体易出现“内有湿热、外感伤寒”的病症,导致外寒内热型感冒。
人体降温的方式主要是排汗,热比冷更有优势,通过出汗的方式使多余的热量离开人体。三伏天,湿热之邪在作祟,祛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排汗。不逃避出汗,适度出汗可以排出体内的寒湿邪气,特别是身体虚、寒、湿体质的、气血两亏的、容易感冒的、手脚怕冷的、鼻敏感、鼻炎等患者,尤其是大多女性属于寒性体质,所以更要“热养”。气温过高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大量出汗,适当补充水分,以免伤津耗阳气。以清晨或傍晚相对凉爽时运动为宜,适宜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舒缓运动。看书、听音乐、品茶、写字,都是很雅趣的休闲方式,可以调心养身,使内心变得宁静从容。
小暑过后即将入伏,民间在这个时节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长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补、最味美的莫属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此时用黄鳝滋补更能起到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
第二宝是营养又消暑的莲藕,常吃莲藕可以凉血、滋阴、清热,解决流鼻血这种麻烦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对老年人来说,夏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
第三宝是绿豆芽,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同时,绿豆芽的热量低,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们公认的夏季瘦身佳品,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另外,绿豆芽性偏寒凉,烹调时配上一点姜丝或椒丝,或是搭配些偏温的香菜、韭黄。
“小暑食新”,新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陈谷,营养丰富。传统习俗中,小暑要吃新米、喝新酒。
小暑过后不久就会入伏,伏天湿热,受“湿邪”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头晕脑胀、抑郁、胸闷、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等症状,消化道疾病更加频发。在饮食方面,不可过度偏嗜生冷寒凉,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而发生腹痛、泄泻。饮食以清淡为宜,多食具有消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冬瓜、白萝卜、番茄等这类化湿通淤、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少食红肉、辛辣和油炸食品。

中医认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夏季人体阳气旺盛,治疗某些属于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暑克寒,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宿疾得到改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例如,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天容易发作,气温越低,症状越严重。若在夏天做好养护工作,“以阳克阴”就会降低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发病的可能。中医说“春夏养阳”,流传几千年的“冬病夏治”中医疗法是夏季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包括艾灸、针灸等。
“冬病”是指在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可以在夏天疾病缓解期进行治疗。比如反复感冒、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
制胜一招:三伏温灸
Q:哪些人适合三伏灸?哪些人不适合?
A:只要不是肾精和肝血极亏虚的都可以,这两极亏一般明显表现为贏弱干瘦,女人月经量极少。
Q:只是为了养生的话,三伏灸有普遍适用的穴位吗?
A:三伏灸重在生阳气、祛湿寒、养脾胃。常用穴位有中脘、足三里、八髎、阳池或下巨虚。
Q:三伏灸是每天都要灸吗?
A:不是,看个人体质。连续灸或是间隔灸,要看需要。关键是温灸完喝什么,绝对不允许喝凉水、凉茶、菊花茶这些东西,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这个不叫水火既济,这叫水火对冲,所以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允许的。
和脉温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在最热的“三伏天”施灸会事半功倍,解决久治不愈的因寒凝而引起的各种淤症、痛症和有损容颜美丽的色斑问题,达到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