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情感天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重塑自我的人生,活成铿锵的玫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重塑自我的人生,活成铿锵的玫瑰

作者: 桃红杏李 | 来源:发表于2020-04-26 14:37 被阅读0次

    文/桃红杏李

    图/网络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历史学家塔拉•韦斯特弗写的一本自传。

    这本书一上市,就在《纽约时报》畅销榜,累计80周榜首,在其他各大畅销书榜如《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等也排行第一,全美销量破百万册。

    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17岁时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随后分别获得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等学位,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这是一本备受赞誉的书,连比尔•盖茨看了都忍不住评论到:"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本传记,在这本传记中作者塔拉用非常平淡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

    塔拉出生在爱达荷州的山区的一个摩门教的家庭里,父亲是个偏执狂热的摩门教徒,他的一生从不相信政府、学校和现代医学,所以就算塔拉家里有7个兄弟姐妹,却没有出生证明,也从没去上过学。他们从小在父亲的废料场里帮忙,收集拆解旧汽车为生。

    父亲带着他们远离现代化,收集储存食物和生活用品,为世界末日做好准备。就算家人生病出车祸受伤,甚至是被重度烧伤也从不就医,而是靠母亲自制的草药进行治疗。

    塔拉一直生活在这种封闭扭曲的观念中,直到哥哥泰勒通过自学离家上大学,这种状态才被打破。她在泰勒的鼓励下通过自学离家上大学后,才发现以前父母教导观念的都是错误的。

    她通过教育一步步重塑自己的人生,代价却是与家人的决裂,让她痛不欲生。最后通过自我和解,她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故事很戏剧,但是蕴含的力量却非常鼓舞人生。尤其是当我们的生活经历重大的转变或陷于低潮时,你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反思,启发和鼓励。

    塔拉特殊的经历让她身上充满了智慧和魅力,我们甚至可以从她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获得新生的勇气和力量;也可以从她的身上找到如何跨越痛苦和阻碍,打碎自我,重塑自己人生的毅力和信念。


                                                     打破自我,意味着自我认知的重构

    塔拉在17岁以前从没上过学,她的童年就是"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的,对比我们一般人周围堆满的布娃娃、小汽车、电子产品等各类玩具,她的四周充斥着的是废铜,烂铁,桃子罐头,枪支弹药、起重机的轰鸣声,但是她从没意识到环境的不正常。

    父亲极端偏执的宗教观念,总认为世界会大乱,灾难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伤不用去医院,那里魔鬼会把人洗脑;他认为女人就该待在厨房,不能涂口红,不能露出手臂,上完厕所不用洗手,因为那代表不洁和羞耻。

    这种传统的以父亲为中心的家庭结构,女人地位都很低,父亲的想法对孩子的影响也会非常深。

    她就这样被迫灌输各种混乱反智的观念,不断地被洗脑,把父亲的观念当做真理,根本没有自我的意识。由于她一直生活在这样残酷封闭的家庭氛围中,直到离开家去上大学,所以当她开始接触到外面开放的世界时,显得格格不入,她的意识开始产生了混乱,让她一度想要逃回家里。

    她做的每一件在别人看来都是很平常的小事,都要克服严重的心理障碍。比如牙疼吃个止痛片,厕所后要洗手。

    可是当她慢慢发现别人家庭里对于衣着暴露或涂口红的行为,都是属于正常的事情时,塔拉第一次产生了疑问,究竟父亲一直教导的是否正确?她一边开始接受新的认知,一边在旧的认知系统里摇摆。

    她接受的新知识越多,内心就越崩溃,她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观全乱了。

    塔拉这样形容当时的自己:"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她一直认为真理的常识被全面颠覆,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直不断反复地自我怀疑,不断否定,并充满背叛家庭的羞耻感。

    《欢乐颂》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原生家庭会给一个人带来很可怕的负面影响,因为家庭对于我们来说,是构成内在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一出生,最先的老师是父母,他们教授给我们两个重要观念:一个是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也就是常识;一个是我们和世界联系的桥梁,就是亲情。如果这两个观念出现问题,就会让人产生混乱和失衡。

    塔拉接受了一套全新的观念,却又没扔掉旧的观念,这两种观念没法兼容,让她倍感痛苦和奔溃。

    自我发展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说:

    “从旧阶段向新阶段过渡的过程,很像死亡和新生。就是我们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转变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这种变动中生长起来了。”

    塔拉的思想这时正处于转变的时期,她一方面留恋过去,无法抛弃过去的认知。因为一旦否定过去的自己,就代表自己背叛了家人,内心里无法挣脱家庭牢笼的束缚。另一方面,她心里很清楚,过去的观念都是狭隘的,愚昧的,虚假的,内心的自我观念正在逐步苏醒。

    这个转变的的过程充满了痛苦和迷茫,你需要放下原先的东西,与旧的思想环境脱离,打碎以前的认知体系,才能开始构建新的自我,才能看到新的可能性。

    陈海贤博士还说:

    “转变的本质,不是外在的新旧更替,而是自我重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三个阶段:结束、迷茫和重生。

    在转变的不同阶段,人的心理状态并不一样,心理的变化感知会变得特别剧烈。但是每经过一个转折期,都会更新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在考验我们的意志和精神的同时,也会给自我认知增添新的内容。

    塔拉的自我在这一个转变的过程中经历着痛苦的脱壳过程,那个旧的壳就是一直束缚她的家庭价值观,这个旧壳已经限制塔拉的自我发展,不把它扔掉,无法成长起来。

    她要把以前的自我认知的系统打碎,再重构起来,从旧阶段性过渡到新阶段,认知不断成长更新,思想才会逐渐变得丰盈。

    "让这张脸,让这个女人与众不同的不是衣服,而是她眼睛后面的东西,是她咬在齿间的东西--是希望、信仰或信念--让人生不再一成不变。"

    书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从这时开始,塔拉的改变以衣着风格为表现,实质上是她决定推翻过往思想的禁锢,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构筑自己的思维,填补知识盲点,修改认知误区,做回一个正常人。

                                                    打破自我,意味着和旧关系的剥离

    在原生家庭中,对塔拉造成最大伤痛和影响的有3个人。

    第一个是塔拉的父亲。

    塔拉的父亲是一个狂热的宗教分子,同时也是一个"双向情感障碍者",就是狂躁症和被害妄想症,在家里的地位很高。

    他一直给塔拉灌输扭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漠视塔拉的渴望和感受。他要每个孩子都"僵尸化",掌控孩子的一切,不要他们有自己的意志。

    在书中塔拉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的羞耻感源自我有一个将我朝吱嘎作响的大剪刀刀刃推去,而不是将我拉走远离他们的父亲。"

    她内心渴望父亲的关心和保护,可是他从未在意过她的感受,只是想不让其脱离自己的掌控。这种从没得到过的感情,塔拉转向从哥哥们身上获得,也使得她对哥哥的感情非常的复杂。

    第二个是塔拉的妈妈。

    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来自思想开放的家庭,自己也受过教育;却依然迷恋一个宗教偏执分子,并事事听从,毫不反抗,甚至和丈夫一起压制掌控自己的女儿。

    她对塔拉缺乏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和责任,当"肖恩把塔拉按倒在地板上,掐着她的喉咙时",她明明就在隔壁,却选择避开目光,当做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听见,就好像没事发生一样。这种闭目塞听的做法让塔拉非常伤心和寒心。

    美国心理学家莱恩说:"存在等于被感知。"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自己的感受被别人看到。特别是孩子,他们非常渴望被父母关注到。塔拉非常渴望母亲的爱,可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和伤害,让她非常失望和痛心。

    第三个是塔拉的哥哥肖恩。

    这是个有着暴力倾向和反社会人格的人,他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自己的女朋友和塔拉。根源在于父亲病态偏执的影响,让他长成不健全的人格。他对塔拉的暴力伤害,让塔拉从小的心理就有阴影伴随长大。

    很多弱者在面对暴力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游离的状态,让自己减轻身体的痛感。但是这种创伤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所以塔拉读大学时经常在午夜街头狂奔大喊大叫的行为,就是创伤应激障碍的症状,简称PTSD。

    当塔拉好不容易建立起自我认知,决定继续求学来完善自我的时候,父母却以亲情为要挟,要求她放弃求学,回归家庭,继续愚昧的一生,更是让她痛不欲生。

    父亲的专制偏执,母亲的软弱漠视,哥哥的暴力伤害,让塔拉备受折磨,痛苦和救赎在塔拉的世界里不停奔溃和上演。

    她的内心被分裂成两个自我:一个被亲情束缚,不愿离开;一个想展翅飞翔,追逐自我。

    这个与父母决裂,和旧关系剥离,打碎自己再重建的过程,是如此的剜心剔骨,如此的血迹淋漓,让塔拉的精神几度崩塌,内心极度崩溃。

    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里认为:

    自我是以关系为载体的,所以,当我们结束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们不仅失去了关系中的他,也失去了关系中的那个自我。

    这种失去不像从一块完整的饼里掰下一块儿那么简单,它同时会改变剩余的部分。

    在漫长的痛苦撕拉过程中,塔拉努力去读那些名人的著作,想从他们的思想中,找到了权衡自己与亲人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义务。她努力尝试去看心理医生来释放自己的痛苦,去重构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经过几番自我折磨、放弃和救赎,她终于正视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自我的意义,开始明白"父亲想从我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而是我自己"--是我自己的思想。

    在这个时候,塔拉结束了旧的家庭和亲情关系的束缚,失去了旧的自我;另外,她开始寻找新的自我,新的认知,让心理完成了重建。

                                                    打破自我,意味着全新自我的发展

    陈海贤博士认为:

    战胜了旧的自我,才能发展出新的自我,新的资源,学习到了新的技能,新的思考方式,最终,才会收获信心和智慧。

    对于塔拉来说,从原生家庭关系的痛苦中脱离出来,重新融入学习生活,追逐自我意识,代表她已经战胜了那个旧的的自我。

    所以她在书中这样表达:

    "那个学期,我把自己交给大学,就像是把树脂交给雕塑家。我相信自己可以被重塑,思想彻底改变。"

    这是塔拉思维上已经跃飞一个新的层次:从开始的慢慢尝试转变,到新旧自我的撕拉,再到自我的重构完成。塔拉终于从内而外突破了自我,完成了心理系统和精神世界的更新。

    陈海贤在《自我发展心理学》认为:

    自我发展是一条通过结束和开始不断延伸的路。

    塔拉在冲破牢笼和束缚,通过了转折的阶段,完成了自我的重构,开始了寻找新的关系,新的认知,赋予自我全新的意义。

    她开挂般的学习历程,让她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拓展了自己的思维,理解了他人,也原谅了过去的伤害,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当我彻底接受了自己的决定,不再为旧冤耿耿于怀,不再将他的罪过与我的罪过权衡比较时,我终于摆脱了负罪感。我完全不再为父亲考虑。我学会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因为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应得。"

    这时塔拉的终于从原生家庭伤害中释怀,也接受了自己的决定,接受了那些过去,也发展了更好的自己。

    塔拉在一个采访中说:这本书的主旨是失去与获得,她接受了过去的自己也感激教育为她打开的新世界,同时也在努力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写在最后

    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来源于《圣经.诗篇》,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

    这正和塔拉的心境历程一样,逃离故乡的山峰,像飞鸟一样去寻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

    生活从来不是容易的,总要披荆斩棘一路走过去,人生才有另外的可能。佛说:万般皆苦,唯有自渡。真正的救赎从来不是来自于外部环境,而是你内心的重建与新生,勇气与力量。 我们人生的摆渡人,永远是我们自己。

    我是桃红杏李,热爱心理学,专注于个人成长,喜欢有温度的文字,欢迎点赞与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重塑自我的人生,活成铿锵的玫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wd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