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少已逝,鬓角微白的时候,再回想青春期那些不甚厚重的记忆,你能忆起什么?
是旧时光教室里混杂着的男孩身上洗衣粉与汗水混杂的气味,是午后阳光细细密密地打在少年修长的睫毛上,晕开的好看的光泽,还是即使沉甸甸的书包和傍晚昏黄的夕阳也遮挡不住的你骨骼分明的背影。
或者,你会回想起她的。那个至今不知是敌是友的姑娘。
当我们还处在少年时代,看似长大却又无法安分地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的年纪时,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人。她跟你实力相当,不分伯仲。她胜你一次,你必想尽办法高她一分,她输你一次,你又心有不安,怕她就此落败,你没了对手,你们关系亲昵,互相亏欠。
我遇到我生命中那个想要一决高下的姑娘的那年,我十五岁,刚升入高一。
在我们那个不大不小、生活安逸而缺乏竞争力的南方小镇上,要想不远离故土求学,又能考上重本,只有一个办法:考入B中尖子班。当然,我此处言及的考试,肯定不是所谓的中考。学校特别制定的选拔考试,是决定我们是否能进入B中尖子班的硬性要求。
并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和铺张悬念,我们双双考入尖子班,成了同桌。
年少的骨子里总揣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倔强和野心。特别是对于从小就是乖宝宝,学习成绩顶顶棒的孩子来说,优秀,就像是无以复加的筹码,它成就你,在你春风得意之时。但它也可能随时压垮你,在你无法摆脱它所制定的思想枷锁时。
我们的拉锯战是从第一次月考开始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最可怕。她的记忆力极好,不论是大段大段的英语篇章,还是深奥复杂的理科公式,只需瞄上几眼,便能熟记于心。我羡慕她的记忆能力,却宁可在深夜反反复复地回忆那些要求的笔记,也不肯在她面前表露出分毫记忆力的逊色。但,她的作文写得并不好,文笔上的粗糙导致作文整体美感全无。而我刚巧擅长那些看上去花里胡哨却极能在第一眼吸引人眼球的文段。她从未向我提及作文方面的事情,哪怕我们那么要好,哪怕只要她有意寻求帮助,我二话不说就会助她一臂之力。但是,年少的强烈的自尊心是不允许我们在这时主动承认甘拜下风的,即使我早已瞧见她抽屉深处厚重的抄录本。
我们的故事很短,短得来不及告别。高一结束,我们分班,从此至交是路人。但好在曾经相遇过,彼此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我曾无数次地苦苦思索,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们之间这种彼此牵绊而又隐晦的关系。直到我知晓了“敌友”的含义。
敌友,是敌是友,又非敌非友。
它并不存在任何一本新华字典里,也无从于古代词义文献中找寻,可是它深刻地存在于我们生命进程的每个阶段,从古至今,未曾改变。所谓“既生瑜,何生亮”,那种我敬重你,也恨透你,我想同你共谋生死,一醉方休却又奈何天下大利羁绊,不免缩回双手的情感纠葛,当真不只是周瑜一个人的悲痛酸楚。
前段时间热播的《七月与安生》之所以带给人们一种观影时没来由的压抑和无处宣泄的痛苦,其实也是因为剧中所存在的鲜明的敌友关系。七月与安生,明明是两个性格与人生走向完全不同的普通姑娘,倘若上天安排命运时不带着一颗时刻都想看好戏的心情,那么他们不会遇见,他们的一生,也许各自平淡,也各自圆满。然而,这个世界的狗血,或者说精彩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你上一秒遇到的人是否可以扭转乾坤,又是否会将你带入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里。
很多人说,《七月与安生》线索清奇,叙事凌乱而没有章法,看到最终也无法分为谁是七月,谁有是安生。可殊不知,这部电影最看点正是性格的颠覆与角色之间的缠绕感。七月是骨子里的安生,安生是梦想中的七月。这种恨透也爱透,想抛却彼此却又发现对方像是自己的影子,舍不得,换不掉,最后只能相互依偎的感情,就是敌友的高级演绎。
Eason曾在《最佳损友》里唱:“不知你是我敌友,已没法望透。生死之交当天不知罕有。到你变节了,至觉未够。多想一天,彼此都不追究。相邀再次喝酒,待,葡萄成熟透。”
或许大多敌友最终都结局惨烈,或隐没人海不知所踪,但,总归可以在多年后的某天坦然的承认:我嫉妒过你,但我也只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