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看完这条建议,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合格的父母有统一的标准吗?
父母的概念不难定义,但要说谁是合格的父母,那恐怕就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在讲究科学育儿的当今社会,但凡稍有责任心的准爸爸、准妈妈都会阅读大量的育儿文章,有些细心的准父母会对自己阅读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去进行排查。
“这点我爸妈没做到,我要做到”。
“小时候我爸妈就是这么对我的,我不能这么对我孩子”。
这两种心态,是新手父母在育儿初期最常见的两种心态。这也意味着,任何父母的育儿观其实都因为自身的经历而有着无法摒弃的局限性。
很多育儿书中都会有这样一句话,类似于:教育是一门艺术。如果你认同这句话,那你也应该认同,艺术有无限可能。一门具有无限可能的教育艺术,如何用一纸证书去评判?
教育是有流派之分的,常常会出现A说绝对不能做的事,B说一定要这么做。而对于新手家长而言,听谁的不听谁的?真的能选对么?
也有些新手家长,处理一件事情时用了A的教育理论,处理另一件事时用了B的教育理论,而A与B的理论本身又是相左的,于是就会出现来自孩子的灵魂拷问“你一会让我这样,一会让我那样,你到底想让我怎样?”
制式化的父母能养出创新性的孩子吗?
一直以来,在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各种争议中,中国孩子缺乏创造性一直是饱受诟病的。这些年来,无数的国内教育专家都在提倡“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性”,试问拿着合格证教育孩子的家长还想要孩子有创新性,可能吗?
教育之所以难,就是因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被个体体验所限。
很多中国家长习惯说对孩子说“不”,习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孩子“你应该怎样”,反对这种做法的人就会说“不要老对孩子说不,要夸”,“不要让孩子按你设计的路走”,种种。在没有特定情景的前提下,无论哪种方式,其实都不一定是对的。
所以,教育不仅受到个体体验的影响,还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变数如此之多的前提下,给父母发合格证,从何谈起。
那父母真的只能野生生长了吗?
当然不是。
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请在决定是否要孩子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很多人决定生孩子是没经历过思考的。传宗接代、繁衍生息、养儿防老……这些真的能支撑起养育一个孩子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吗?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当你决定要孩子时,请做好“归零”的准备。
一言堂的大家长范儿,在中国很普遍。特别是生于70年代以前的父母辈,常常把一言九鼎当做是自己一个荣耀的象征。随之而来的往往是通过棍棒底下出孝子来树立自己的荣耀。
但对于今天的家长而言,请降低身价,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
无论是对你的头胎还是二胎,请记住在这段亲子关系中,你永远都是新手,你对你家老大的教育方式不一定就适合你家老二。所以请忘记“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这种话。
父母可能会有几个孩子,但别忘了,你的每一个孩子只有你一对父母,你对孩子是唯一的。
请记住,你永远是新手父母,即使有一天你已经六七十岁,你的孩子已经三四十岁。
在养娃这件事上,没有捷径,也没有经验,只有因材施教,共同成长,永远不会毕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