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店开业,很早坐地铁赶去城市的另一个区,感受了一下清晨赶路格式各样的人,穿着校服的学生,形色上班族,拖着行李的待远行的人,安静的车厢里,没有人会在清晨有强烈的交流欲,睡眼惺忪被迫起床上班的人比比皆是,还要存留体力给接下来又是奋战的一天。偶有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拿着书本背书和同伴高声讨论穿插闲谈的笑声,在清一色沉闷的人群中就像一道亮色 。
也只有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才能拥有那样的精神劲儿。伴随着地铁特有的轰隆穿行声音,我在不断后退的车窗影上看到自己模糊的身影,感慨一下丢逝的时光。
对我而言坐这种公共交通出行的日子很少,上班离家近走路就到了,假日基本开车多,因为新店开业忙着本来一团燥气的心里就这样平静了下来。
我感慨人还是需要多出去走走,以不同的方式不论去向何方。
我们需要环境的变换帮助我们抽离习以为常固有的思维,和自己拉开一点距离,才能看清或者审视自己当下的状态。
当局者迷,我们有时候需要做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认识自己。
最近在看梁永安的《阅读游历与爱情》,我被小红书很多姐妹无限安利这本书字字金句,于是加入了九月书单里面。他对于青年人自我探索的观念贯穿了整本书,无论他在谈工作谈人格谈女性谈爱情,都在谈这个基础的东西。
这本书看起来没有晦涩感,直白通读流畅。我想他被很多年轻人推崇喜爱的原因就是谈论的话题都是时下年轻人关注的问题,和我们的现世生活息息相关。他站在一个“过来人”的位置用更加通透的视角去看待议题本身,自我、工作、爱情 、人格、社交…这本书的排版方式让我想起蒋勋的<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旨在让年轻一代人看到一个更广的维度,迷茫的人看到条理,痛苦纠结的人看到更深刻的东西,给每个看到的我们留下大量的思考空间。
谈自我的定位与探索。
谈在失去坐标的转型时代,青年人何如定位自我。
社会在转型,我们在经历时代的剧变,前人的经验已经触不可及,未来的路只能靠年轻一代去探寻与追求。他说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个文明三明治,我们的爷爷奶奶是在农业社会里那种淳朴和勤劳的环境中成长的;父母可能是在工业时代成长的,改革开放,讲绩优 讲绩效 大批量生产 ;而我们又生活在后现代社会,网络化、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青年的我们穿梭在三种文明之间,本该更自由,但实际更彷徨/更焦虑了。
因为在这个转型社会,参照的坐标都丢失了,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依据来定位自己,认识自己,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以及有什么样的价值。
大背景注定让青年一代的探索自我之路更加艰难,也注定有更广阔的世界。往后的社会发展时文明的多元、 文化的多元 、生存的多样性 ,是精神 、心灵、文化方面的再发展,物质发展相对确定后,就要思考自我和自我价值、 思考人的精神追求,而人的精神价值,人类自古都在探寻的路上。
他给年轻人的建议观念是:其实衡量自我价值很简单,每天都反思一下自己,看看在知识上有没有增加?文化视野的宽度有没有扩大?情感的含量有没有更加丰富?行动有没有增强?
看到这里瞬间躺不平了,积极向上的方向有很多,可以这些维度去反思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做一个单向度的人。
➡️➡️
我们的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城市里不会被环境牵制,自由度高。但今天很多人,身体在城市里,文化和精神还在农村,遇到事情不敢做自己的选择,都是要环境肯定、爸妈肯定、 朋友肯定、 同学肯定,而后才敢去做,迈不出去也就丧失了自由。我们看似拥有自由,但是又不实质拥有它,他近在身边,却拿不到。
历史转变的太快,观念上跨不过去,我们的身体在城市里,灵魂还在农业社会的乡村里。
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买个好房子,期待风调雨顺,期待农业社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生产规律,在如今或者接下来的社会巨大变迁的现实面前 、更加丰富的社会里,这个东西太“农业社会”了。
于是挣扎成了必然。
而那些彷徨和焦虑,迷茫与孤独,这些冲突会促使我们思考到底该怎么样释放自己的青春、怎么走过这一生。思考 、探索、 疑问,这是面对未知保持一个好奇与开放的开始,去探索我们新的价值,打开新的世界。
我们都要去经历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认识生命的探寻过程。
真正的生命是流动的,像水一样,他有无限丰富的精神,是一直体验过程。
生命就是一个品的过程,在品中我们才能不断的成长,建立起自己跟这个世界真实的关系,而不是那么狭窄的偏好。
️️️❤️但愿我们都能很好的去拥抱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