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执着者
人物:杨清(记者)、王新(残疾教师)、乡干部
地点:笔架村学校活动室
时间:傍晚
场景:不大的活动室收拾的明亮整洁,西南角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崭新整齐的文件,倒是进门就映入眼帘的棋牌桌好似刚刚还在游戏。
杨清:(寒暄)十年未见,王老师别来无恙。
王新:(握手)时隔杨记者进城工作已转眼十年,看我这斑白的双鬓真是岁月不饶人。多谢当年您发表的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新闻,让我这个臭老九一下成为了省道德模范。
杨清:王老师谦虚了。当年的我也不过是乡政府小小的通讯干事,甚至说只是一个每天怀揣着妙笔生花的梦想,痴心一鸣惊人的黄毛丫头。王老师师范学校毕业就来笔架村支教了,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记得您的腿(伤心)——救下被野猪追赶的学生那天雪花有鹅毛那么大,咬伤加冻伤倒真真是雪上加霜。刚刚看您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忘我的给孩子们上课,明明那么单薄的背影却让人觉得伟岸的心疼。别的老师来了又走,您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
王新: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杨清:听说王老师早就在笔架村安家了,刚刚上山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这景致略有清淡却分外雅致。听说王家师母是正宗的山里妹子,每天帮着接送学生,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王老师曾经一个人教5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20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送来温暖。
乡干部:感恩。虽然笔架村方圆十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但是新修的盘山公路已经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
杨清:(满心疑虑)怪不得刚刚上来时不时与私家车、公共车相遇。刚刚听您说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转向王新)我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耗时整整一日才抵达这四间土砖墙教室学校,您不会只是让我在活动室坐坐吧。
王新:(边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城里学校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
杨清:(困惑)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是——
王新:(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教室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
杨清:我当然记得,写的是您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有经费。
王新: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杨清:您可真行!
王新: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 (苦笑)
杨清:把空置的学校变成老院,挪用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虛作假!(举报信摇过去)
王新: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急急地)
杨清:(担忧)你就不怕处分?
王新: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杨清无语,脸色沉重。
王新:(着急)杨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14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
杨清脸色沉重望向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