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度》有感

《度》有感

作者: 紫色魔幻小妖精 | 来源:发表于2019-12-19 17:32 被阅读0次

        无意中读到一篇文章——度。文章如下:

        俗话说“人生有尺,做人有度”,“度”代表了做人的分寸和做事的格局,人生的巧妙就在于有“度”。为人处事,有了“度”,才能进退自如。而人生中最重要的7度,是适度、速度、力度、大度、厚度、宽度和高度。只有把握了这人生的7度,才能掌控做人做事的尺度,在分寸之中,达到人生的高度。

    1.说话要适度:“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的能量,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正如孔子所说的“智者不失言”,聪明的人,都懂得说话要适度,一旦超过限度,就会给自己招来祸事。

    譬如《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一次会餐,寇准的胡子不小心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过度了。于是,丁谓自此记恨寇准。后来,为了报复,丁谓全力诋毁寇准,并和其他同样受过寇准讽刺的官员们,结成同盟,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就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了。而寇准政治生涯,也遭遇了滑铁卢,从此接连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这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

    再譬如《三国演义》里,杨修才华横溢,曾因为才能出众,得到曹操的赏识。但他却恃才放旷,说话大大超过为人臣子的度量,引起曹操的反感和厌恶,最后招来杀身之祸。这就是俗话说的,“一言可以致福,一言可以招祸”,很多时候,我们说话的度,会直接影响人生的成败。

    所以,做人,说话一定要适度。

    2.办事要速度:《孙子兵法》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只要速度够快,石头也能飞起来。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办事的速度,往往决定事情的成败。

    之前在网上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两个修行的僧人,打算去北海。做了决定后,两人就分开了。第一个想到去往北海的路途,十分遥远且艰险。于是,犹豫不决的他一会儿准备钱财,一会儿想着要买一艘大船。这样一天拖一拖,出发的日子遥遥无期。而另一个,却快速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行礼后,便起身上路。两年之后,第一个人还在为出行做准备,而第二个人,却已经从北海回来。

        再有就是《左传》中谈到古代战场作战策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做一件事也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心情、耐心。而我们中的大部分,其实都是第一个人。遇到事情的时候,总会因为害怕失败而借故拖延,最后在一次又一次的推迟中,失去先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以“速度”著称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里,我们的慢速度会被无限放大,最后被时代狠狠抛下。但这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办事速度的人,最后都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3.胸怀要大度:俗话说“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胸怀大度,是一个人最动人的情商。

    话说,唐代有个名叫娄师德的人,他胸怀大度,非要事不管,从来都不把闲言细语,放在心上。有一次,他走在街上,忽然听到有人,在指名道姓地骂他是奸臣。他不仅没有冲上去理论,反而是假装没听见,直接走了过去。那人不知道他骂的人,刚从身边经过,越骂越起劲。而娄师德的随从却忍不下去了,气势汹汹地说:“老爷,那人骂你,你没听见吗?”娄师德淡然道:“他也许骂的是别人吧,可能你听错了。”随从说:“可是,他明明辱骂的是您,连名字都骂出来了,我怎么会听错呢?”娄师德继续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可能他是在骂另一个娄师德。”其实,娄师德并非不知道,那人骂的就是自己。但是,他更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与其为这么一个只敢在背后说人长短的小人,斤斤计较。还不如胸怀大度,“装得一时糊涂”,放他一马,也放自己一马。曾国藩说,“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胸怀大度,不只是对别人的退让,体现自己的情商,也是让自己能从小利益的争斗中摆脱出来,节约精力做出更大的事业。

    正如老话所说:“欲为大树,不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苍蝇”。

    4.办事有力度:如果说,办事的速度决定成败。那么,办事的力度,就决定了成就的大小。因为,一个人办事的力度有多大,他的力量就有多大。

    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为了取得民众的信任。于是,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并贴出告示,说如果有人,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刚开始,大家都不相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个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而商鞅,也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商鞅变法,为了取信于人,用的“城门立木”,其实是在表明自己办事的力度。

    无独有偶,根据《三国志·曹瞒传》的记载,曹操也做了相似的事。当年,曹操领兵攻打袁绍时,曹操的军事力量还远远小于袁绍,想要打败对方,只能出奇策。但这却需要,士兵们都做到“令行禁止”。于是,曹操想了个计谋。当时大军过处,总是会踩坏沿途的庄稼。哪怕军中多次强调,但凡有士兵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也没多大用处。有一次,曹操踏坏了一片麦田。于是,曹操喊来官员治自己的罪,并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一众从属竭力劝解,但曹操却坚持说:“ 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但大业未成,就暂且留着我这一条命。但是,我却不能说话不算话。”于是,话音刚落,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用来代替头颅。看到曹操做事的力度,士兵们也真正看到了他整治军队的决心。这才使得后来在官渡之战中,士兵“令行禁止”,曹操的计谋能屡次成功施展,最后以少胜多,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而“商鞅立木”和“曹操割发代首”,都在说明:一个人办事的力度,决定了他的成就。

    5.读书有厚度: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而一个人读书的厚度,就是他为人的深度。

    想必大家都听过曾国藩读书的故事,比起年少成名的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他从小就显露了天资不高的特质。他读书的速度,能气走半夜来行窃的小偷。甚至,能让执教的老师,一反文雅的常态,对他大骂特骂。但这个公认的“缓儒”,却坚持“一书不尽,不读新书”。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如果在一本书没有读透的情况下,就急着去读另一本书。这本翻翻,那本看看,那么最后,只会白忙一场,根本吸收不到书中的精华。正是靠着这种厚积薄发的读书方式,曾国藩完成了人生的逆袭,挤掉众多天资聪颖的同僚,成了“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则是“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而这个逻辑,放在读书上也是一样的:读书的第一重,是越读越厚,因为读得越多,越有好奇心;第二重是越读越薄,读得越多,越能发现相通之处;第三重,则是又回归越读越厚的状态,因为懂得越多,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

    所以,读书要先有厚度,才能得到精度,最后才有进度。读书要有厚度,厚积薄发,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视野有宽度: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人若是被眼前的纷繁所限制,失去了宽广的视野。那么,他也将失去看到生活本质的机会。

    在《红楼梦》里,薛宝琴是宝钗的堂妹,她和宝钗一样出身皇商家族。但她却不像宝钗,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在后院之内,不是想通过选秀嫁给皇亲贵族,就是使尽心机和贾宝玉进行家族联姻。她也不像黛玉,把自己的心死死锁在一个不可能的人身上,从此为他的欢乐而笑,为他的悲伤而哭,最终还尽一生的泪水,花落人亡。这都是因为,宝琴从八岁开始,就跟父亲到西海沿上买洋货,跟她的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开阔了视野。所以,她的才华,不输于大观园里面的任何一个小姐: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时,她和宝钗、黛玉共战湘云。其间,她妙句迭出,应对从容自如,就连诗才最敏捷的黛玉、湘云等人,也对宝琴的诗才表示由衷的佩服。在大观园里的姑娘们,被局限在围墙之内,为了眼前的琐事消耗自己的一生时,她却像一阵清风,吹过大观园,活出了最为闪耀的一生。

    所以,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宽,他的未来就会有多远。视野要有宽度,只有在宽广的视野中,看到诗和远方的美好,才不会囿于眼前的苟且。

    7.追求有高度:《孙子兵法》上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意思就是: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可以得到下等的;追求下等的,什么都得不到。所以,我们的追求,一定要有高度,要做最好的自己。

    当年,曾国藩十年之内七次升迁,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二品大员,他的上升速度,简直让一众苦熬资历的官员叹为观止。这时的他,本来也可以像其他官员一样,安坐在庙堂之高,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他却立下,“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誓言。追求高远的曾国藩,用尽了一切手段来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由文臣变成武将,白手起家练就“湘军”;让自己不陷入眼前的蝇头小利,成为“千古第一完人”。

    《菜根谭》里说的,“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灌足,如何超远。”一个人的追求,如果没有高度,就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像在灰尘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脚一样,怎么能够做到超凡脱俗呢?“做人一定要向着月亮去追寻,即便最终得不到,你还可以坠落星间。”

    所以,做人,追求要有高度!

        看完后我想:人一旦拥有了这7个度,是不是就能完善一个人的人生呢?

    所谓说话要适度,这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办事要速度,这是快刀斩乱麻的能力;胸怀要大度,这是最动人的情商;办事有力度,是“言出必行”的执行力;读书有厚度,这是做人的深度;视野有宽度,是“不囿于苟且”的格局;追求有高度,是最高级的修养。

    所以凡事一定要掌握好这7个度,多读书,多旅行,多听多看,拓展自己的视野,做人做事,一定要有底线,有分寸,有原则,常总结、反省,别让自己在失去了其中的某个度时还不自知。

    《度》有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度》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cv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