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位僧人的一番话,道出了佛系人生的真谛

这位僧人的一番话,道出了佛系人生的真谛

作者: 睿心WiseHeart | 来源:发表于2023-09-21 15:17 被阅读0次
    乾坤容我嬾,日月任他忙。

    最近看人文纪录片《铿锵行天下》,被一位法师的清醒和通透圈粉。

    这位法师就是“中国最美寺院”永福禅寺的方丈——念顺法师,不仅抚得一手好琴、精通文墨,对人生苦乐也有一番真知。

    在与嘉宾的一席对话中,念顺法师从僧人的角度探讨了躺平、焦虑、烦恼等问题,为俗世中的我们带来了别样的视角。

    这几年,「躺平」一词的热度居高不下,成为年轻群体追求的理想状态。它用一种颇为形象的方式,传达出年轻人被生活刺痛之后放弃挣扎、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

    然而,当我们企图用躺平来逃避问题时,我们的内心未必会变得宁静。

    这也是窦文涛在观摩「乾坤容我嬾」的字画后,专门向念顺法师请教的问题:躺平这个说法靠谱吗?

    只见念顺法师略微思考,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他看来,躺平其实对应着另外一个词:卷,它形容的是另一种忙碌的、奋斗的状态。

    不想卷的人就去躺平了,给人一种消极的、无为的感觉。但这其实也是一种对抗、一种斗争。实际上,我们根本无法通过躺平来消解问题。

    如果要问躺平的意义是什么,那大概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期,让我们得以短暂地放空自己。

    在这段时间里,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想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应该干什么,然后试着寻找生活的下一个出口。

    然而,很多人的困扰也恰恰在于对“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的不清楚。

    更多的人是,想做的做不了、能做的不想做,然后陷入无意义感中。

    在对谈中,一位年轻的女嘉宾提到自己虽然不想躺平,但是在探索和努力的过程中总是充满焦虑。这种焦虑并不是因为怀疑当下做的事,而是来自不确定的未来。

    急切地想要知道未来的结果,这当中往往抱有过高的期望,而焦虑的本质便是害怕期望的落空。

    纵使期望得到满足,后面还有新的期望,无穷无尽。用这种心态去经营自己的人生,犹如刀尖上跳舞,一刻不得放松。

    这让我想起一个关于佛教禅宗的小故事。

    讲的是一个和尚得道了,别人来问他,得道前在做什么?他说,劈柴,烧水,做饭。

    别人又问他,那得道后又做什么?他说,劈柴,烧水,做饭。

    那人就很纳闷,说你这也没啥变化呀,咋就得道了呢?

    和尚说,我得道之前,劈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烧饭,烧饭的时候又想着劈柴。

    当我得道之后,劈柴的时候想着劈柴,挑水的时候想着挑水,烧饭的时候想着烧饭。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故事讲的是一种正念的生活态度。

    正念,也就是不评判地专注于当下,它源于佛教禅修。当你专注地做好眼下的事时,你会更加从容,内心不那么慌乱。

    《佛说无常经》中云:“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佛家认为,万事万物,都在无常中,一切都是变化的、流动的。无论大海有多深,终有枯竭的可能性;无论天地日月如何广大,毁灭之时亦无法避免。

    生死在无常里面,烦恼在无常里面,快乐也在无常里面,一切都是暂时的。当我们认清生活的这种本质后,我们就不会在快乐时忘形,也不会在烦恼时沉郁。

    事情的成败,并不完全由我们决定。从佛家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做成一件事情,不只要有因,还得有缘。

    自身条件是内因,外部条件是外缘,因缘和合,具足则成。

    因此,当我们没有做成一件事时,也不要过分责怪自己,因为可能自己尽了百分百的努力,也只是满足了一个条件,而一件事的发生需要好多个条件。

    参透了这层道理,我们会发现「接纳自己」并非失败者的自我怜悯,而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这意味着,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用更灵活的姿态面对生活。

    回想一下,你每天交流经常要用到的一个字是什么?

    “等我一下”

    “我要这个”

    “我认为……”

    “这是我的……”

    有没有发现,无意间我们说了这么多个“我”字。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产生困扰时,我们会劝导自己“与我无关的人”不要在意、“与我无关的事”不要搭理。

    然而,退回到对自己的关注上,我们可能也不一定会感到轻松。因为那些“与我有关”的念头实际上还在我们的大脑中,以一种无形的方式继续干扰我们。

    比如,好久未联系的朋友向你借钱,你并不想借,于是选择删除聊天记录,假装没看见。然后照常工作、生活,好像没有这回事。

    但其实,你的潜意识里仍然记挂着这件事,并且可能开始担心对方会怎么想你。

    许多内心敏感的人,也是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人。怀疑自己,害怕自己会受伤,担心他人不喜欢自己……一次次自我确认,一切的对象都是自己。

    「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佛家认为,一切烦恼的根源在于「我执」,只要无我就无烦恼。

    这并非物理意义上的消灭自己,而是破除内心对「我」的执着,停止将一切身心内外的现象贴上「我」的标签。

    当然,作为俗世中人,我们没有法师那么高的境界,不求成贤成圣,但求放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公益事业、亲近自然等方式,建立多元的内在系统。或者,在正念冥想中放松思绪,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让自己习惯不加评判地与自己相处。


    写在最后

    以往阅读佛家典籍时,我总抱着一种与我俗人无关的心态去看,因此很多观点虽了解,但并未深入内心。

    念顺法师关于现实社会焦虑、烦恼的解读,很接地气,也很通透,有种点醒人心的力量。

    而在倾听与思考这些观点的过程中,我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哈科米正念躯体疗法。

    哈科米融合了东方的正念冥想,又结合了西方心理科学发展中个人成长与心理辅导的新取向。很多理念和疗法仍然有迹可循,可见老祖宗的智慧确实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现在,这里有一个机会让你不用去寺院即可体验禅修的力量,并与前沿心理学治疗深度遇见,你愿不愿意尝试?

    无论你是心理治疗从业者,还是企业教练HR,抑或对正念躯体疗法感兴趣的普通人,都可以从中获益。

    完成课程即可获得由完成课程即可获得由Hakomi California Institute与CIH加州健康研究院联合颁发的核心基础课培训「结业证书」!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位僧人的一番话,道出了佛系人生的真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dz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