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句流传甚广的话,似乎听上去特别有道理
这件普普通通的瓷盘,却是最有力的回击
钧窑月白釉盘@首都博物馆《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 钧窑月白釉盘@首都博物馆《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这件元代的钧窑月白釉盘(房山良乡南街窖藏出土),在首都博物馆新开展的《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通史展之中,被放在实在一堆瓶瓶罐罐之中,着实并不起眼,但我却在这个展柜前驻足了很久。
这件盘子素色无花纹,底足甚至是粗糙的,底部有毛笔墨书“兀刺赤”“王会”的字样,文字同样是简单的、局促的,并无什么大家风范。
根据首博的官方展牌上介绍,“兀刺赤”是元代驿站中管理驿马的小官,所以,这是元朝时(今北京)房山良乡驿站中一个名叫“王会”的小吏的窖藏。
可以想象,700多年前,在元朝的统治核心——元大都的附近,一个微不足道的汉人小吏,竟然一笔一划地将自己的蒙语发音的官名,用汉字书写下来。
一个“异族”可以坐上皇位、统治国家,可以推行自己的族语作为官方的语言,但是,即便如此,彼时在“异族”统治之下,通过文字传递的中华文化却是延绵不绝。这简单的墨书,让我突然觉得之前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的说法是多么的狭隘和局促。
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个地域或者年代的概念,而是通过数千年演变不灭的文字,承载和传递的一个文明。
老规矩,宝物亲见合影留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