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微信的几百个日夜

作者: 菲兹Fitz | 来源:发表于2015-09-25 12:57 被阅读67次

    微信,它只是一种社交工具,而不是生活。这是我现在想到微信唯一想说的。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对待微信也一样,依赖它,或者对它保持一定距离,或者不常用。这些,没有好与坏,只是在于你是否觉得ok。

    其实自己是一个忘性很大的人,很多时候记不清很多事。已经忘记了刚开始接触微信是什么时候了,只是记得当时是从人人网转战微信的。从接触微信到现在,也没有好好地“回首”下过往,今天突然觉得应该做一个梳理了。而且,从接触微信到现在,对待微信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几经多改。今天,就当做一个自己的梳理吧,好好回顾这一路与微信的亲疏远近、认知深浅。

    对了,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会什么时候发布。今天是9月15日,在今天,腾讯发出了9月16日QQ公众号限量公测的讯息,这无疑在传递一个讯息:微信老了。那么这篇文章,又多了一个意义吧。

    一、初识:陌生的环境,第三个朋友圈

    印象中,在自己真正开始使用微信功能(做常态)之前,虽然有下载并且注册,但是却并没有使用,也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常态社交软件对待。

    真正把它作为一个常态社交软件来对待,是因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开始发朋友圈,在其中发布状态,才因此开始真正使用微信,并且把它作为一个常态社交软件来对待的。于我,它是第三个朋友圈,第一个是空间,第二个是人人。在其中,可以看到朋友的动态,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在想些什么。

    二、认识公众号:这是什么

    从开始常态使用微信到接触公众号,不知道期间花了多久,这段记忆真的并不深刻,大概是因为这中间并没有发生什么能够让自己记住的事吧。

    事实上,最初认识公众号的这段记忆,在脑海里也并没有印象,最开始的时候自己有关注过什么公众号,也记不清了。对微信较深的印象是从下一阶段开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下一阶段的很多技能与知识积累,是在这段经历中累积的。若要回顾与公众号的开始,只能是:这是什么,我们之间是怎么开始的。

    三、实践公众号:稚嫩的技能

    说实践,是因为自己在这一阶段申请了一个公众号,并慢慢尝试运营,慢慢实践。

    记得自己是2014年12月14日申请的公众号(并不是“孜孜以求”这个公众号,另一个),申请的原因,应当是自己需要表达吧。所以那个公众号的定位,更倾向于感性。

    对于公众号运营的话,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因为当时还没有放弃QQ,所以加了微信公众号运营QQ群,想从里面学习。学了点皮毛,就开始上手实践了。第三方编辑器只会用类似易点编辑器这类较现在主流编辑器较low的编辑器,那时候易点编辑器还没有仿135仿i排版,仅停留在最初的模样(虽然当时自己有接触秀米,但主要用秀米进行H5制作,并没有研究另一种图文排版的功能,所以也就没有使用秀米,当然,秀米图文排版网页风格不喜欢也是一个小原因)。那时候的自己,什么都不懂,只会自己一点点去尝试,拿第三方编辑器来说,为了一种自己中意的样式还自己尝试一点点改源码。

    四、微信关系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圈子也慢慢地在微信建立了关系群,到现在累计也蛮多了。到现在为止,微信的关系群,保持在25个左右,真的觉得很多了。

    微信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好友、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就微信初衷而言,微信群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分类,那就是关系群。关系群,是以线下圈子为基础的一种好友的线上汇集。相比于其他微信群和社群,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关系群内成员彼此熟悉并且不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毕竟,一个关系群,是不会当做一个社群来发展的。关系群,连接的核心在于关系。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每一个关系群,都会经历“新鲜—活跃—下滑—平淡”这样一个过程。除去那些三五成群且极其活跃的人组建的关系群,其他多数却是这样一种模式。因为它的根源来自线下,核心在于关系,所以无所谓线上会怎样。所以对于那些给微信做“减法”的人来说,关系群组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减去”却是不和情谊,“保留”,无论在群组数字还是群内活跃度上,都并非一个最优解。

    五、各种微信讲座群500人大群

    记得人生中第一次加的比较大规模的微信群是参加一个活动然后加的群。那是14年10月份左右吧。当时群人数保持在110人左右。对于当时的自己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大容量的群并且也是一种超大信息产生地。

    慢慢地微信对于群也慢慢地更新,当时的群在现在看来,真的不算是什么了。对于微信群也越来越多的了解。40人以下不需要对方同意可以直接进群组,40人之后需要对方同意才能进群,100人之后对方需要实名制即绑定银行卡才可以进群组。目前群人数上限为500人。

    忘了第一次接触微信讲座群500人大群是什么时候了。体验总结如下:卡、信息过多、人员层次参差。现在想想,当时真没必要那么兴冲冲地加各种微信讲座群的,到现在为止,没有完整参加过一次微信讲座群,更多的,是在讲座未开始之前,就因为群内信息的纷杂、群内成员的参差不齐而主动退出了。因为觉得,主办方没有很好的管理模式,又怎能保证微信讲座的质量呢,况且成员无意义的七嘴八舌会淹没了分享。仅有的几次参与,或者在开始时发现与自己设想的有出入,或者在讲座过程中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感兴趣,因此也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参加过一次微信讲座群分享。

    慢慢地,就不再对微信群讲座抱有兴趣了,后来也再也没有参与过诸类微信群讲座。

    微信群还有一种就是兴趣群,同类兴趣的人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社群”。可以是技能的学习,也可以是生活的交流等等。通过“一群”和“思享”的群推荐,也加了一些微信群,参与了一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视野,也学到了某些技能,但对于这类人数众多的大群(人数多在300人以上)来说,信息量实在太大,并不是每时每刻的信息都是有用的,一天的信息里面,有时候只有几分钟的信息是自己所需要的。再加上缺乏对其的持续兴奋度,就与自己而言,价值相关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多数群慢慢地被自己淡化了。

    在这里说些题外话。

    1、虽然现在微信群讲座比较盛行,但并不是所有都适合举行微信群讲座,更主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妥当合理的微信群讲座管理模式,并不建议主办微信群讲座。

    2、目前多数微信群讲座并没有入驻机制,有些顶多通过分享本次讲座内容即可入驻群。对于这类群,成员对于群的归属粘性就会弱,甚至会出现不重视分享内容的情况(比如我这类人)。同时,群分享的价值性不论外在还是内在,都会打一定的折扣。

    3、相比而言,目前有些社群做的不错。他们对于入群有着严格的入群机制,包括前期的需要将个人资料报与群管理做备份,同时还需要交纳一定的入群金额,群内的活动也有KPI考核,不满足要求立即移出群。当然,这类是以社群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在个人资料上先设一道关,需要对方详尽用心的准备;同时有偿入群,如果有偿入群都不珍惜的话,既没有获得价值还付出了金钱,也怪不得谁了;最后保证对群活动的适当参与度,社群的核心在于价值体现,而价值,是需要珍惜的,如果不珍惜其中的价值,又何必在这个社群呢。

    六、公众号技能提升

    实践出真知,多看多学多想才会懂得更多。

    慢慢地,对公众号的了解也越来越深,朋友圈看到的各种公众号传播的见解也在丰富自己对于公众号的认识。

    从工具到定位,从技能到思考,一步步地在前进。第三方编辑器、H5制作平台、第三方开发平台,公众号的价值所在是什么,对用户利益最大化的是什么,什么是自媒体。一步步地了解,慢慢地用自己的认知来填充这个知识体系。

    微信公众号发展到现在,虽然微信推出了原创来保护这个“市场”,慢慢地各个大号自媒体大佬也涌现出来,公众号的价值在不断上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公众号这个环境还是很混乱,数不清数量的公众号,还有很多难以入目的质量等等,都在混淆着这个环境,更有甚者,有些自媒体也并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出了问题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将原因归于其他人。或许,自媒体,“自我”,本就是其核心。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众号环境在不断变好,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个环境会越来越好。品牌与价值,也会不断地涌现与扩大。

    七、回归生活,学会做减法

    接触地久了,认识地深了。一切就慢慢地在改变。或许在之前的某段时期,微信成为生活中一种很重要的工具,一切都离不开它,甚至是生活的全部。但现在,社交工具仅仅是社交工具,不会成为生活的全部。回归生活,同时也要给生活给工具做减法。

    以前的时候,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第一反应都会是微信。通过微信联络人,通知消息。现在,学会了分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都会通过短信/电话来沟通,唯有并不应急的事,或者一些小事,会慢慢地交给时间,交给微信去慢慢地交流,虽然依靠,但不是全部。

    也在不断地减少微信里面的冗余信息,慢慢地删掉一些微信群,取消关注一些公众号。前几天,做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清理工作,70+的微信群,除去关系群之外,群组仅保留了十几个而已。有些群留着,与己无关,弊大于利,何不及早看清,及时摆脱。目前的公众号数量,保持在80+。虽然也的确知道这些数量仍旧很多,但其中很多群,都属于各方面的技能学习,重复性的价值低的已经清楚,留下的一时却是不知如何,就只能暂时保留了。不过相比之前120+的公众号数量,却是少了很多。余下的,慢慢地再做减法吧。

    最后,仍旧还是那句话:微信,它只是一种社交工具,而不是生活。


    题图来源:摄影师Martin Usborne,《The Silence of Dogs in Cars》|PADMAG视觉杂志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和微信的几百个日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fwcttx.html